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厥证

厥证(syncope)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发生多与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有关。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喁斜等后遗症。病情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英文名称

syncope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体虚久病

检查项目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动态心电图、颅脑CT或MRI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避免晕厥时间较长,导致不能恢复,甚至死亡。

临床分类

1、气厥实证

主要表现为多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口噤不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2、气厥虚证

主要表现为平素身体虚弱,发作前有明显的精神紧张、劳倦、饥饿太过,眩晕昏倒,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舌淡,苔薄,脉沉弱。

3、血厥实证

主要表现为多因急躁恼怒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红目赤,舌暗红,脉弦有力。

4、血厥虚证

主要表现为多见于吐衄、便血或崩漏之后,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低微,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5、痰厥证

主要表现为素有咳喘宿痰,或偏嗜肥腻,过甜过咸食物,痰湿内生,复因恼怒、暴咳,突然昏迷,喉中痰鸣,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病因

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体虚久病等有关。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涉及五脏六腑,与肝关系密切。

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食不加节制,积滞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受阻,以致发生晕厥,这情况常见于儿童。成年人偏嗜肥腻食物,或过甜的食物,或长期饮酒,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发为昏厥。

2、情志异常

七情中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长期忧愁恼怒,或者大喜大惊,导致使气机逆乱,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气机郁闭而发为本病。

3、体虚久病

体质虚弱是形成厥证的内在因素。亡血失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大量失血等,以致气随血脱,神明无主,均可出现昏厥。元气素虚,如因过度饥饿,体位骤变,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阴阳气血暗耗,也是常见病因。

症状

总述

本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发作常由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诱发,且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临床以气厥、血厥为多见。

典型症状

1、常有明显诱因

气厥虚证,多发生于平素体质虚弱患者,发生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气厥和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壮体实患者,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偏嗜肥腻过甜食物、身体肥胖的患者,恼怒和剧烈咳嗽常为其诱因。

2、实证虚证

实证表现为突然昏倒、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闭握拳,或有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表现为眩晕昏倒、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动态心电图、颅脑CT或MRI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外伤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压痛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血压测定有助于高血压病。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肌酶等检查,有助于休克、低血糖、心肌梗死等病症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脑CT或MRI

可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对癫痫及癫痫综合征诊断和分类有帮助。

其他检查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脑血流图

脑电图上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痫性发作波形对癲痫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癫痫、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等颅脑疾病的诊断。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有昏倒症状的痫证、中风、昏迷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常伴有恶心、汗出,或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干、疲乏,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如常人。

2、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心悸、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

3、常有明显的情志刺激史,或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及痰盛宿疾。

鉴别诊断

1、痫证与厥证

二者均表现为突然昏倒。但痫病常有先天因素或头部外伤史,痫之重者亦为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似,苏醒后如常人。厥证除突然昏倒,不知人事之外,还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昏倒后虽也逐渐苏醒,但无上述表现。

2、中风与厥证

二者均有突然昏倒。中风以中老年人多见,中脏腑者,突然昏倒 ,伴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昏迷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可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无明显的后遗症。

3、昏迷与厥证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这与厥证发作前一如常人有所区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属危急重证,当以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宜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宜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苏醒之后,按病情的不同辨证治疗。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气厥实证

(1)如果出现肝阳偏亢,头晕头痛、面红烦躁的患者,可加用钩藤、石决明、磁石。

(2)如果兼有痰热,出现喉中痰鸣、痰壅气塞的患者,可加用胆南星、贝母、橘红、竹沥。

(3)如果出现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的患者,可加用茯神、远志、酸枣仁。

2、气厥虚证

(1)如果出现汗出过多的患者,可加用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

(2)如果出现心悸不宁的患者,可加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

(3)如果出现饮食不佳、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用白术、茯苓、陈皮.

(4)如果需要急救,可先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苏醒后继用四味回阳饮。

3、血厥实证

(1)如果出现急躁易怒,肝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菊花、牡丹皮、龙胆草。

(2)如果兼见阴虛不足,出现眩晕头痛的患者者,可加用生地黄、枸杞子、珍珠母。

4、血厥虚证

(1)如果出现自汗,呼吸微弱的患者,可加用附子、干姜。

(2)如果出现口干少津的患者,可加用麦冬、玉竹、沙参。

(3)如果出现心悸失眠的患者,可加用龙眼肉、酸枣仁。

药物治疗

1、气厥实证

(1)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常用中药:猪牙皂、鹅不食草、细辛、沉香、槟榔、木香、乌药、枳实。

(3)中成药:通关散、逍遥丸、越鞠丸。

2、气厥虚证

(1)方药:四味回阳饮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炮附子、炮姜、炙甘草。

(3)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血厥实证

(1)方药: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2)常用中药:羚角片、双钩藤、霜燊叶、滁菊化、川贝母、鲜生地、伏神木、生白芍、淡竹茹、生甘草、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3)中成药:丹红注射液。

4、血厥虚证

(1)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荣汤。

(2)常用中药: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黄、五味子、远志、陈皮、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3)中成药:归脾丸。

5、痰厥证

(1)方药:导痰汤。

(2)常用中药:天南星、枳实、半夏、橘红、赤茯苓、甘草、生姜。

(3)中成药:抱龙丸、苏合香丸。

相关药品

通关散、逍遥丸、越鞠丸、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抱龙丸、苏合香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1、气厥实证可针刺水沟、十宣、太冲、内关等穴。气厥虚证可艾灸百会关元、膻中等穴位。

2、血厥实证可针刺十宣或曲池、委中放血,并针刺水沟、内关穴,昏迷者加刺涌泉穴。

3、痰厥可针刺水沟、中脘、足三里开窍顺气导滞,伴喉中痰鸣、喘促,可针刺肺俞、大椎、风门、定喘等穴。

治疗周期

厥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厥证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及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密切相关。发病之后,如果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一般良好。

危害性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不能恢复,甚至死亡。

治愈性

如果病情轻,抢救及时,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预后良好。

复发性

如果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情志饮食不当,都会引起厥证再次发作。

日常

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心理护理

1、本病发生常与情志过激有关,应了解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切忌在病床前谈论病情或影响情志的话题。

2、气厥可因情绪的波动或受到刺激而反复发作,应加强情志护理,避免忧思恼怒。

3、对癔症性晕厥,可采用暗示疗法,终止疾病的发作。如因突遭惊吓而发厥证,应尽量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4、因过度悲痛、郁怒而导致气厥,应鼓励患者发泄情绪。

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给予急救中药汤剂灌服时,应少量多次缓慢喂服,防止误入气管。

2、气厥实证患者可化服苏合香丸,不能口服可进行鼻饲。清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或用独参汤,补充元气。

3、血厥实证患者可吞服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虚证患者可服独参汤,以益气摄血,按时正确服用,可少量多次饮服。

4、痰厥患者可频服竹沥水,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猴枣散,中药汤剂宜温服,可少量、多次口服或鼻饲。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光线宜暗,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各种声光刺激。

2、虚证应注意卧床休息,以免过度劳累。床旁加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3、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可用芦荟或番泻叶煎汤服用。

4、患者应剪短指甲,取下义齿、发夹,以免自伤或义齿脱落堵塞气道。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肤温、汗出、舌象、二便等。

2、厥证发作时,立即平卧,略抬高下肢,头转向一侧,解开衣领裤带,注意心率、脉搏、血压。

3、如果患者神志不清,应使颈部后仰,伸展,并托起下颌,以防舌根后坠阻塞气道。

4、注意观察厥证发作的持续时间及发作后的症状,以辨别病性,明确诊断。

5、如果出现心悸、喘促、水肿、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结代或四肢厥逆、大汗淋漓、不省人事,或服用大量参附汤后出现口唇四肢发麻、出汗流涎、心悸、心慌等中毒症状,均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动态心电图、颅脑CT或MRI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烟酒及辛辣、香燥食物。发作时暂禁食,待病情缓解后,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饮食建议

1、气厥实证患者可给予佛手、柑橘皮、木蝴蝶泡茶代饮。

2、气厥虚证患者宜食益气回阳食物,如扁豆、山药、薏苡仁、蛋类、牛肉等。

3、血厥者饮食宜给补血食物,如瘦猪肉、牛肝、鸡蛋等。

4、痰厥患者应多给予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食物,如柑橘、枇杷、莲子、山药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体虚久病等有关,预防应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情绪过激,注意休息,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以免感受外邪,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2、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促进气血流畅,增强机体抵抗力。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及各种诱因,注意晕厥前的先兆症状。

4、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忌暴饮暴食。

5、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休息,遵医嘱按时准确服药,定期复查。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如果出现突然昏倒、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闭握拳。

2、或者突然出现昏倒、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体不温。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本病情况急重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呕吐痰涎、面色无华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如创伤出血,产后大量失血?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