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痛痹

痛痹(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是指以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为主要表现的痹病。发生与正气虚衰、外邪痹阻、痰浊瘀血等有关。如果素体强壮,正气不虚,感邪较轻,预后较好。如果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邪较重,则不易治愈,预后较差。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均属于本病范畴。

英文名称

arthralgia aggravated by cold

其它名称

寒痹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

主要病因

正气虚衰、外邪痹阻、痰浊瘀血

检查项目

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缠绵,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发展为痿病,或五脏痹。

临床分类

1、寒凝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痛缓,痛有定处,白天较轻,夜晚较重,甚至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肢体不温,苔白,脉弦紧。

2、风寒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冷疼痛增加,遇热疼痛减轻,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怕冷,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3、寒湿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白天较轻,夜晚较重,遇冷疼痛增加,遇热疼痛减轻,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4、风寒湿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冷疼痛增加,遇热疼痛减轻,恶风怕冷,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5、痰瘀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硬结或瘀斑,肢体麻木,面色暗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6、肝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肿胀,骨节疼痛,入夜更严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模糊,或失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7、肝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白天较轻,夜晚较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喜暖怕冷,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

病因

总述

本病发生与正气虚衰、外邪痹阻、痰浊瘀血等有关。正气不足是痛痹发生的内在因素。而风寒湿邪以寒为主是痛痹发生的外在因素。

基本病因

1、正气不足

(1)人体防御功能与营卫关系密切。营卫不和则腠理疏松卫外防御功能失常,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邪阻经络,凝滞气血而引发痛痹。

(2)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等以血为用,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如果起居不慎,风寒湿乘虚侵袭,留滞经络、关节,引发本病。

(3)各种原因导致阴盛阳衰,必然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营卫气血津液的生成,使正气虚衰,抗邪能力下降,外邪乘虚内侵而发为痛痹。

(4)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大病之后,元气未复,或起居不节,房劳过度,或负重劳损,或妇人、产妇失血过多等,皆可损伤肝脾肾三脏,使肾精、肝血、脾气不足,肌肉筋骨失养,外邪乘虚而入,而生痛痹。

2、外邪痹阻

外感风寒湿邪以寒气胜者为痛痹发病的外因。寒邪凝滞,湿性黏腻,同为阴邪最易相合,临床上寒湿痹阻亦是常见的病机与证候。

3、痰浊瘀血

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跌仆闪挫外伤术后等,可致气血凝滞。痰瘀互结滞留局部,阻遏气血,肌肉筋脉失养,机体御邪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发痛痹。

症状

总述

本病是以关节疼痛为主证的痹证。本病初起,以邪实为主,着痹日久,以正虚为主。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疼痛有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做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四肢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关节是否肿胀、局部皮肤温度是否升高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来判断是否为感染现象。

2、炎性标志物

血沉检查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可了解病情活动是否在活动期,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

3、血清抗体检查

类风湿因子的增高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在诊断上无特异性。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的指标,对诊断和病情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关节的具体情况,有无变形、增生等情况。

2、CT、MRI

通过CT、MRI,可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有助于诊断疾病和了解病情。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可以了解心脏情况,是否有并发证,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到心脏是否存在病变或功能发生异常。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和同样有肢体疾患的着痹、行痹、热痹加以鉴别。

诊断依据

1、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疼痛如刀割,以痛处不移为特点。

3、疼痛有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鉴别诊断

1、行痹

行痹的关节肌肉疼痛,为走注疼痛,痛无定处,而以上肢为多见,初起多有怕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为特征。

2、着痹

着痹以关节肌肉肿胀、重着、疼痛而部位固定不移,或兼麻木不仁,病程缠绵,得温或按之痛可减轻,过后则疼痛、麻木、寒冷感觉如故,苔白脉濡缓为特点。

3、热痹

热痹以关节肌肉灼热肿胀为痛,痛不可触,或肢体关节局部焮热红肿,得冷稍有缓解,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或关节部伴有肌肤红斑、结节,多兼有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濡而数为其征象。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治疗痛痹的大法。中晚期,治疗应积极强脏腑,宜以滋补肝肾为主或温补肝肾为主,兼以通痹止痛。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寒凝痹阻证

(1)如果出现寒邪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制草乌等。

(2)如果出现疼痛偏上肢的患者,可加用羌活、威灵仙、千年健等。

(3)如果出现疼痛偏下肢的患者,可加用独活、牛膝、防己等。

(4)如果出现痛偏于腰的患者,可加用桑寄生、杜仲、川断、淫羊藿等。

2、风寒痹阻证

(1)如果出现风邪较胜的患者,可加用羌活等。

(2)如果出现疼痛以上肢为主的患者,可加用威灵仙、川芎等。

(3)如果出现疼痛以背腰为主的患者,可加用杜仲、桑寄生、川续断等。

(4)如果出现疼痛以膝踝为主的患者,可加用独活、牛膝等。

3、风寒湿痹阻证

(1)如果出现疼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威灵仙、防己等。

(2)如果出现风偏胜的患者,可加用防风,改用秦艽。

(3)如果出现寒偏胜的患者,可加用附子等。

(4)如果出现湿偏胜的患者,可加用防己、薏苡仁、萆薢等。

5、痰瘀痹阻证

(1)如果出现皮下结节的患者,可加用制南星、白芥子等。

(2)如果出现痰瘀不散,疼痛不已的患者,可加用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鳖虫等。

(3)如果痰瘀痹阻损伤正气,出现精神疲惫,肢体乏力,面色不华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芪等。

(4)如果出现肢体不温,怕冷的患者,可加用桂枝、附子、细辛、防风等。

6、肝肾阴虚证

(1)如果出现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制川乌、地龙、红花等。

(2)如果出现寒邪偏重的患者,可加用附子、干姜等。

(3)如果出现湿邪偏重的患者,可加用防己、苍术、薏米等。

药物治疗

1、寒凝痹阻证

(1)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2)常用中药:制川乌、熟附子、干姜、麻黄、细辛、桂枝、甘草。

(3)中成药:雷公藤风湿药酒、寒湿痹冲剂、尪痹冲剂、坎离砂、麝香壮骨膏。

2、风寒痹阻证

(1)方药:乌头汤加减。

(2)常用中药: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蜂蜜。

(3)中成药:疏风定痛丸、武力拔寒散、伤湿止痛膏。

3、寒湿痹阻证

(1)方药:附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附子、白术、白芍、云苓、人参、肉桂、细辛、川椒、独活、秦艽。

(3)中成药:雷公藤风湿药酒、寒湿痹冲剂、尪痹冲剂、代温灸膏。

4、风寒湿痹阻证

(1)方药:蠲痹汤加减。

(2)常用中药:羌活、独活、桂心、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广木香、甘草、细辛、苍术。

(3)中成药:祛风止痛片、蕲蛇药酒,木瓜酒、五加皮酒、史国公药酒、风湿酒。

5、痰瘀痹阻证

(1)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陈皮、半夏、云苓、炙甘草、没药、五灵脂、地龙、秦艽、羌活、怀牛膝。

(3)中成药;大活络丸、小活络丹、舒筋活络丸、骨刺丸。

6、肝肾阴虚证

(1)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2)常用中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生地、白芍、人参、云苓、炙甘草、川芎、桂心、生姜。

(3)中成药: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龟鹿补肾丸、天麻丸。

7、肝肾阳虚证

(1)方药:消阴来复汤加减。

(2)常用中药:鹿茸、附子、破故纸、菟丝子、枸杞、益智仁、小茴香、木香、当归、生姜、大枣、牛膝、狗脊、独活。

(3)中成药:滋补大力丸、无比山药丸、参茸酒、右归丸。

相关药品

雷公藤风湿药酒、寒湿痹冲剂、尪痹冲剂、坎离砂、麝香壮骨膏、疏风定痛丸、武力拔寒散、伤湿止痛膏、代温灸膏、祛风止痛片、蕲蛇药酒,木瓜酒、五加皮酒、史国公药酒、风湿酒、大活络丸、小活络丹、舒筋活络丸、骨刺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龟鹿补肾丸、天麻丸、滋补大力丸、无比山药丸、参茸酒、右归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拔罐疗法

根据患病部位,选用大小相宜的火罐,在疼痛部位进行操作,可用3~5个火罐,每次留罐5分钟。痰瘀化热,不宜用火罐疗法。

2、刺血疗法

取委中、委阳、足临泣或患肢静脉血管较明显处的有关穴位1~3个,用三棱针刺入穴位部小静脉,使自然出血,每1~2周治疗1次,3~5次为1疗程。

治疗周期

痛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痛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治疗是否及时、调摄护理得当有关。患者素体强壮,正气不虚,感邪较轻,易于治愈,预后较好。如果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邪较重,则不易治愈,预后较差。

危害性

如果治护不当或失治误治,缠绵难愈,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可发展为痿病,或五脏痹。

治愈性

本病早期发现,治疗及时,只要处理正确彻底,常可痊愈。

复发性

若引起痛痹的病因等没有彻底纠正,或者平时饮食起居等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发作或病情加重。

日常

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充分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感受外邪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1、本病病程缠绵,行动不便,不良情绪可加重疼痛程度,应注意消除悲观、忧伤情绪。

2、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并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如果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适宜干燥,阳光充足,不宜在寒冷季节或阴雨潮湿天气外出活动。

2、汗出多时应避风,勤换内衣。

3、疼痛剧烈患者应卧床休息,做好皮肤护理,避免长期受压。

4、保持床铺整齐清洁,皮肤干燥,有皮肤破溃避免感染。

5、痛痹患者不宜直接吹风,应随气候变化及时更换衣被,慎防外感,过度劳累、受凉等诱发痛痹急性发作。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痛痹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饮食的关系。

2、注意观察皮肤、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注意体温、关节、汗出等情况变化。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低嘌呤,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尽量不吃海鲜、动物内脏,多吃偏碱性食物,忌食辛辣、肥腻、海腥发物、嘌呤高的饮食。

饮食建议

1、痛痹患者可多食羊肉、狗肉、乌头粥等。

2、少吃盐,每天应限制在5g以内。

3、鼓励多饮水每天保证2000m以上,少量多次喝完,以助尿酸排出。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防止加重疾病。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进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可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防湿,随气温变化增减衣被,避免诱因。

2、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饮食有节,宜食高蛋白、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

4、根据体质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促使筋脉舒通,气血运行通畅,促进机体抵抗力。

5、痹证的发作与扁桃腺炎、牙龈炎等有关,应积极治疗。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

以上均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X线和心电图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以及穿一些比较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肢体关节冷痛,痛有定处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肢体麻木、重着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病前有患感冒等外感疾病吗?

8、平时体质如何?心情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肢体关节冷痛,痛有定处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