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湿气重

湿气重,相当于中医中的“湿证”,是指由于外界湿邪侵袭,或由于体内水液运化失常,或二者共同致病,从而导致湿邪停滞机体,进而引起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肢体酸痛、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纳呆呕恶、分泌物增多且混浊、大便稀溏、小便浑浊等为特征表现的证候。

在中医临床上,湿邪致病广泛,通常根据湿邪的来源、停留部位、合并他邪等特征进行命名,例如湿困卫表证、湿滞经络证、湿毒浸淫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中证、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证、肠道湿热证、湿热下注证、脾虚湿困等,不同证候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关中医疾病

湿证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身困重、肢体沉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呕恶、肢体酸痛、皮肤瘙痒、大便稀溏、小便浑浊等症状。

主要病因

既可由于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淋雨蹚水、冒受雾露等原因,导致外湿侵袭,从而引起湿邪困阻;也可能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倦损伤等原因,引起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进而引起湿邪内生。

检查项目

中医四诊检查,并根据症状表现,完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超声、X线、CT、MRI、内镜等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肢体酸痛、腹部胀闷、小便不利、大便黏腻或经常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诊,避免病情缠绵,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

1、根据湿邪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1)外湿:多由于淋雨、蹚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原因,导致环境中的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其病位多在体表,以肢体沉重、酸痛,皮肤瘙痒渗液,恶寒发热等主要表现。

(2)内湿:多由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倦损伤等原因,导致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形成湿邪。其病位多在脏腑,以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大便黏腻或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2、根据湿邪与他邪合并不同,可分为寒湿、湿热、风湿、暑湿、水湿、痰湿、湿毒等证。

3、根据湿邪停留部位不同,可分为寒湿困脾证、湿滞筋骨证、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肠道湿热证、湿热下注证等证。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没有传染性。

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好发人群

长期从事水上作业、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经常进食油腻及生冷等不易消化食物、体质虚弱的人群易发。

病因

总述

湿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湿侵袭和湿浊内生所致。

基本病因

1、外湿侵袭

由于所处的自然气候多雨潮湿、工作或生活的环境潮湿、经常淋雨蹚水等原因,均可能导致环境中湿邪侵袭人体。湿邪往往停留在皮肤、肢体、经络等体表部位,从而引起局部气机不畅、功能失常,进而发为本病。

2、湿浊内阻

(1)饮食不节:由于饮食过少,或由于过食肥甘油腻、恣食生冷等食物,都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体内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输布、代谢,从而形成湿浊内停之证。

(2)劳倦不当:经常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能影响脾、肾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津液运行失常而形成湿浊之邪。

(3)体质虚弱或大病久病:均可能影响体内肺主宣肃、脾主运化、肾主水的功能,致使津液内停而化为湿浊之邪。

症状

总述

由于湿邪致病的病机具有阻滞气机、困遏清阳的特点,因此常可引起头身困重、肢体酸楚、胸闷脘痞、分泌物浑浊、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爽或经常腹泻等症状。此外,湿邪所致疾病,往往具有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典型症状

1、头身困重、肢体酸楚

湿性沉重,易阻遏清阳之气,使清气不能运行而营养机体,从而引起头重如裹、倦怠乏力、周身沉重,面色晦暗或出现肢体酸楚、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

2、胸闷脘痞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从而引起胸胁及胃脘部胀闷不适。

3、分泌物浑浊

湿性秽浊,因此湿邪致病往往导致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女性白带色黄量多、疮疡流脓,或伴有异味等表现。

4、排便异常

湿邪重浊且易阻滞气机,因此常常会引起小便不畅、水肿、腹水,经常腹泻、粪质清稀、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

5、舌体胖大、苔腻,脉濡、滑

湿证患者的舌象多表现为舌体胖大、苔腻,或有齿痕、水滑等改变;脉象多为滑脉,或为沉脉、细脉、濡缓脉等。

伴随症状

1、外感症状:若外湿困阻肌表气机,可以引起恶寒、发热、汗出黏腻等症状。

2、消化道异常:湿邪最易困阻脾胃气机,从而引起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口甜或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

3、胆汁排泄异常:湿邪若困阻肝胆气机,则可能引起胆汁外溢,从而导致皮肤黏膜黄染、小便发黄等症状。

4、皮肤异常:若湿邪侵袭皮肤或湿邪下注,可以引起皮肤瘙痒、红肿、渗液等症状。

并发症

湿邪常可以与风邪、寒邪、热邪、血瘀等多种病邪共同致病,从而引起复杂的症状表现。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检查。随后通常会根据症状表现,完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超声、X线、CT、MRI、内镜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的判断。

体格检查

1、望诊

由专科医生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肢体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从而初步判断湿邪的部位、性质及病情轻重。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由专科医生通过辨别患者声音的高低、强弱、连贯性等,从而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由专科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是否存在疼痛、活动不利、头晕、耳鸣、饮食和排便改变等,同时询问患者既往的患病情况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

包括按诊和脉诊。由专科医生通过按触病变关节、肌肉等部位,从而判断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改变;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及轻重。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对于出现发热症状患者,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2、尿常规及肾功能

对于出现排尿不畅症状患者,尿常规及肾功能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病变。

3、便常规及便培养

对于出现腹泻症状者,便常规及便培养有助于判断是否肠道感染的病变。

4、血生化

有助于对病因和病情的判断。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对于存在胸胁部、腹部胀闷不适或出现黄疸者,可进行肝胆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肝脏及胆囊病变;对于白带异常的女性,可进行妇科超声检查。

2、X线

对于存在肢体疼痛、酸楚等不适症状,可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存在骨骼、关节病变。

2、CT及MRI

可以更清晰的发现异常改变,对于存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黄疸、水肿、排尿不畅等症状者,均可以进行CT、MRI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增强CT检查,以明确病情。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对于胃部不适症状者,可进行胃镜检查;对于经常腹泻或便中混有脓血者,可进行肠镜检查;对于排尿不畅者,可进行膀胱镜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有感受湿邪或不良生活习惯的病史,和身体困重、肢体酸楚、胸腹痞闷、分泌物浑浊等典型表现,以及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检查情况,即可确定湿证的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相应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超声、X线、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病情。此外,在诊断时通常还需要明确湿邪的性质及停滞部位。

诊断依据

1、病史:自然气候多雨潮湿、工作及生活环境潮湿、淋雨蹚水、冒受雾露的病史;或存在体质虚弱、饮食不节、劳倦不当等不良生活史。

2、典型症状:头身困重、肢体酸楚、胸腹胀闷、面垢眵多、女性白带色黄量多、疮疡流脓、小便不利、大便黏腻或稀溏等临床表现。

3、典型舌脉:舌体胖大、苔腻,或有齿痕、水滑;脉象多为濡脉、滑脉、沉脉、缓脉等。

鉴别诊断

1、湿邪浸渍肌肤: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湿疹或湿疮,局部可以出现瘙痒、颜色晦暗、破溃、流脓、难以愈合等症状。

2、湿邪侵袭肢体:即着痹,多以肢体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自觉酸楚、重着等症状为主。

3、湿邪困阻脾胃:多以腹部胀满、食欲减退、自觉口中有甜味或苦味、大便黏腻不爽或稀溏等为主要症状。

4、湿邪蕴结肝胆:以湿热蕴结多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或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外泄物黏腻等为主要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

尽管湿证有外湿、内湿之别,但二者在病理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湿性沉重、秽浊、趋下、缠绵、易损伤阳气、易阻滞气机等。同时,二者常常互相影响,即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运化,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专科医生需要判断湿邪停滞的部位、与他邪合并情况、邪正虚实等证候特征,从而采取化湿、燥湿、利湿、健脾运湿等不同治法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1、湿困卫表

(1)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

(2)治法:芳香化湿。

(3)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2、湿滞经络

(1)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2)治法:祛湿通络。

(3)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3、湿毒浸淫

(1)症状: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化湿解毒。

(3)方药:二妙丸加味。

4、寒湿困脾

(1)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

(2)治法:温中化湿。

(3)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

5、湿热蕴中

(1)症状: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2)治法:清热化湿。

(3)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如湿热郁结肝胆,引起肌肤、巩膜发黄者,宜清热利湿退黄,用茵陈蒿汤;湿热郁滞大肠,泄泻、痢疾,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加减;湿热下注膀胱,病发淋浊、尿血,用八正散加减。

6、脾虚湿困

(1)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

(2)治法:健脾化湿。

(3)方药:香砂六君汤加减。

相关药品

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辨证指导下服用中药方剂,或使用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滴丸、木瓜丸、舒筋活络丸、小活络丸、三仁合剂、平胃丸、萆薢分清丸、八正颗粒等中成药。

其他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等中医治疗,从而疏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等,进而达到祛除湿邪、缓解症状的目的。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脏腑功能、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好,部分患者可以彻底痊愈;而如果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不遵医嘱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者,其预后往往不佳。

危害性

1、湿证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往往会导致不适症状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愈,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湿证日久不愈,可能会化热耗伤阴液,可能会寒化损伤阳气,也可能会阻滞气机而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从而导致病情复杂难愈,进而给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危害。

自愈性

部分病情较轻者,在经过生活方式调节后,可能会自愈。

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后可以治愈。但对于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不遵医嘱者,可能难以治愈。

复发性

本病在气候潮湿、起居不当、饮食不节等不良诱因作用下,可出现复发或症状加重的情况。

日常

总述

本病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避免感受外邪、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本病可造成反复发作的头身困重、肢体酸楚、关节疼痛、食欲不振、分泌物浑浊、大便黏腻或稀薄等不适症状,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和形体外观,因此可能会使患者出现悲观、消极、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但不良情绪既可能会影响体内气机运行,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医生应向患者充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于不能缓解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避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用药护理

1、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量或服用偏方。

2、中药汤液宜温服,服药后注意静养。

3、呕吐轻者汤药可浓煎,采取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

4、如果服药后出现严重不适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处置,避免自行判断而造成延误。

生活管理

1、患者应保持生活及工作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尽量避免长期在阴暗、寒冷、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2、患者应注意根据气候变化而增减衣物,避免淋雨、涉水等。并注意保持衣被清洁干燥,汗多者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3、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规律进行运动,但应避免运动过量、流汗过多等。

4、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增强体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性质、发作时间、缓解方式等。

2、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疗效和反应情况。

复诊须知

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由专科医生根据四诊检查结果,以及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影像检查结果等,从而判断疾病恢复情况,以及评估复发风险等。在复诊时,需携带既往就诊的病历、检查报告、目前服药情况等材料。

饮食

饮食调理

由于内湿的形成,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关系密切。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引起或加重脾失健运的情况。同时,湿证患者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大便黏腻等消化功能异常的表现,故湿证患者的饮食宜营养均衡、容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煎炸、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更伤脾胃而导致体内湿证更盛。

饮食建议

1、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定时定量、营养均衡、食物种类丰富,有助于促进疾病恢复。

2、烹调方式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可采用蒸、煮、炖、烩等方法烹调食物。

3、湿热患者,可遵医嘱适当增加红小豆、薏米、茯苓、冬瓜、白扁豆等具有除湿作用的食物。

4、寒湿患者,应遵给予温热、易消化、清淡食物,可饮热开水,或生姜红糖水。

饮食禁忌

1、患者应戒烟戒酒。

2、患者应避免食用油腻、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如肥肉、奶油,或油炸、烧烤、腌制、卤制的食物。

3、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4、患者不宜挑食,以免影响疾病恢复。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与环境饮食起居有密切关系,因此有规律的作息,注意饮食卫生,日常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1、避免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生活,尽量保持起居环境的温度、湿度适宜。

2、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淋雨、蹚水、冒触雾露等。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恣食油腻或饮食过少等不良习惯。

4、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避免运动过量,在运动出汗后,注意及时更换衣物。

5、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于安逸。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反复发作的头身困重、胸腹部胀闷、肢体酸楚等症状;

2、或伴有皮肤瘙痒、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3、或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大便黏腻或稀薄等症状;

4、或伴有面垢眵多、女性白带色黄量多、疮疡流脓等分泌物浑浊的表现;

5、出现其他严重或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目前正在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以由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有多久了?

2、您不舒服的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会由于某些因素而加重或缓解?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会在什么时候缓解?

3、除上述症状外,您是否还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

4、您之前有就诊过吗?有做什么检查吗?有明确诊断吗?有进行什么治疗吗?治疗效果好吗?

5、您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6、您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7、您家中是否有人有跟您类似的症状?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出现这些症状最可能是什么原因?

2、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吗?

3、病情严重吗?可以治好吗?多久可以缓解?

4、如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5、会出现复发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