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血脱

血脱(blood depletion),是指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或严重贫血导致阴血脱失所引起的以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病因包括外伤和内伤。本病救治及时、正确,预后尚好,如果有大病久病,救治不及时,预后很差。常见于西医学大量失血和重度贫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英文名称

blood depletion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

主要病因

外伤、内伤

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救治不及时,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阳脱证

主要表现为出血量多,面色苦白,心悸气微,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小便量少,精神恍惚或昏迷,舌淡,脉芤或脉微欲绝。

2、阴脱证

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舌淡嫩苔少,脉弱。

病因

总述

本病病因有外伤和内伤,基本病机为气随血脱,病理性质属虚,病位在心,脾。

基本病因

1、外伤

主要包括跌倒、手术损伤等意外伤害,导致血管破损,大量失血,发为本病。

2、内伤

主要为久病脾胃气虚,不能统摄引起大量呕血、便血,或者女性出现血崩,发为本病。

症状

总述

本病以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为主要特征。呕血、咯血、便血或外伤出血量多者多见。

典型症状

早期可出现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脉细数等,如迁延失治,可出现突然冷汗淋漓,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至昏迷等危重证候,需紧急抢救,如血压上升,神志苏醒,脉象搏动有力,汗出症状缓解,小便渐多,提示病情好转。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压痛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有时需要动态观察。血小板在应激初始阶段上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下降。

2、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

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凝血机制紊乱。

3、血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清乳酸水平。

影像学检查

1、X线

血气胸、主动脉夹层及胃穿孔时X线胸片可有相关征象。

2、B超检查

对迅速判断游离胸腹腔积液,诊断某些特殊的实质器官损伤有较大价值。

3、CT

常用于评价腹腔内或腹膜后损伤导致的出血,脑外伤患者应行头颅CT。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常规应行心电图检查。

2、诊断性腹腔灌洗和后穹窿穿刺

可检测腹腔中的血液及肠穿孔破裂到腹腔的内容物,但不能明确出血和损伤的部位。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血虚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呕血、便血,或妇女血崩史。

2、临床表现

心悸,短气,呼吸浅快,汗出、脉微欲绝或芤,面色、口唇、指甲苍白,严重时出现肢体不温,精神恍惚或昏迷。

3、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血虚与血脱

两者均属血虚范畴,血虚多因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久病营血内耗,或各种慢性出血,以致全身阴血匮乏,脏腑失于濡养,故见面色淡白,或萎黄不泽,头晕眼花,口唇爪甲色淡,舌淡脉细等。而血脱可由血虚发展而来,或因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出血所致,故常可见晕厥,汗出如珠,气息低微,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与血虚证显然有别。两证虽同属“血虚”之候,但有轻重缓急之别。血虚证多为久病,纵然出血也为慢性少量出血,病轻而缓,而血脱证多为突然的大量出血。病重而急。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益气固脱为治疗大法,阳脱应回阳救逆,阴脱应益气养阴固脱。本病可危及患者生命,应紧急输液、输血以挽救生命。

药物治疗

1、阳脱证

(1)方药:独参汤或人参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3)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2、阴脱证

(1)方药:固阴煎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生地黄、山茱萸、黄芪、麦冬、五味子、肉桂、甘草。

(3)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相关药品

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1)扩血容量:扩容应掌握输液成分,剂量的滴注速度,遵循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的原则。

(2)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防止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提高心肺功能,预防感染等,保持酸碱平衡。并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2、针灸治疗

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或电针,电压10.5~14伏,频率105~120次,轻者一个电针一个穴位,重者两个电针两个穴位,适用于血脱各证。

3、推拿疗法

患者仰卧位,先用拇指指端掐入人中穴1分钟,然后掐十宣,每处20秒,接着用拇指指端按四缝,每处20秒,随后施按揉法于两侧中府、云门、内关、合谷、神门等穴,每穴1分钟,最后施掐法于双侧涌泉穴,每穴1分钟,可强刺激。

治疗周期

血脱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血脱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救治及时,正确,预后尚好,如果有大病久病,救治不及时,预后很差。

危害性

如果病情较重,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治愈性

如果病情较轻,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症状可获得缓解,预后较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血脱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情志调护不当,都会引起脱证再次发作。

日常

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心理护理

1、注意安定情绪,尤其要避免情志过激,注意静养。

2、勿在病床前议论病情,以免影响患者情绪。

3、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1、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利于急救给药补液。

2、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血压的动态变化。

3、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后,患者宜卧床休息。

4、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的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动态变化,并注意附子的毒性作用。

5、若出现乌头碱中毒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

2、发生血脱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下肢抬高25°左右。

3、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气道中的分泌物。

4、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做好口腔护理。

5、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以及面色、肤温、汗出、舌象等情况。

2、如果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或结代,或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不省人事等,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昏迷者予以禁食。一般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扁豆、蚕豆、莲子、大枣、牛羊肉等补气养阴食品。

饮食建议

1、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2、开始1~2天禁食或少进食,第3天开始以少量试餐开始,以后逐步增加牛奶、肉汤等,每日可进3~8餐。

3、一周后可将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进食肉沫粥、鱼米粥、蒸蛋、面条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伤和内伤有关,防止外伤及治疗原发病是预防的关健。

1、平时应起居有常,饮食有度,情志舒畅,劳逸适度。

2、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气功练习,保持身体健康。

3、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避免可导致出血的隐患,防止疾病发生。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2、出血后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口唇失华,四肢不温,眼窝深陷。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出现外伤了吗?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四肢乏力、小便量少、肢体麻木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如呕血、便血、崩漏?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等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