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烂

胃糜烂(Gastric Erosion)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一种病理改变,其在各种胃部疾病中均可出现。糜烂较为表浅,一般局限于胃黏膜的上皮层,深度在1mm以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不适,部分患者可表现出食欲减退、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等。胃糜烂患者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引发胃糜烂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是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下存活的细菌,其可以导致胃黏膜炎症,进而引发胃糜烂。
2、药物因素
研究资料表明,一些药物可以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糜烂,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最为多见。其他的如抗肿瘤化疗药物、口服铁剂、氯化钾等,也可致胃糜烂。
3、饮食因素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由饮食造成的胃糜烂并不少见。根据引起胃黏膜损伤的机制,大致可分为物理性损伤和化学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可见于进食的食物过于坚硬、粗糙(如干脆油炸之品),或是过热、过冷之物;化学性损伤常见于过量饮酒、过食辛辣油腻或过酸的刺激之品等。此外,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饮食不规律、吃变质饭菜等均可引起胃糜烂。
4、精神因素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糜烂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紧张、焦虑、愤怒、抑郁及恐惧等异常的精神情感状态,压力过大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糜烂。
5、其他
严重创伤、手术等应激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以及全身疾病(如右心功能衰竭、肝硬化等),也可引起胃糜烂。
症状
大多数胃糜烂患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黑便。
胃糜烂可能会导致贫血、胃溃疡等并发症。
1、贫血
如果胃糜烂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2、胃溃疡
如果胃糜烂患者的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比如Hp感染、大量饮酒等,糜烂进一步损伤超过黏膜层时,可发展为溃疡。
检查
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胀痛、隐痛、嗳气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就诊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体格检查、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胃镜检查、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等,来明确诊断。
通过触诊、听诊等简单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1、血常规
如果患者有胃出血的迹象,或者出现贫血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明确有无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
2、大便潜血试验
当患者出现黑便时,大便潜血试验可为阳性。
1、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
可以判断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
2、胃镜检查
通过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纤维软管,由口腔经食管进入胃、十二指肠,可以观察胃黏膜情况,帮助确定胃糜烂的位置。必要时,医生会在胃镜下取糜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诊断
根据详细的病史以及典型症状,结合胃镜检查、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等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治疗
胃糜烂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情况。患者要积极去除致病因素,比如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应用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p)等,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抑酸药或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宜选用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等;饮食一定要有正常的规律,且以清淡为主,要有节制。
2、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及正确应对琐事也非常重要,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1、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药物
对于Hp阳性者,需进行根除Hp的治疗。目前,公认推荐四联疗法,即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2、抑酸药或抗酸药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酌情选用抑酸药或抗酸药,抑酸药有两类,一类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另一类为H2受体阻断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罗沙替丁、法莫替丁等。抗酸药有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
3、胃黏膜保护剂
可以增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有助于促进恢复,常用的药物有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硫糖铝、吉法酯等。
枸橼酸铋钾、果胶铋、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罗沙替丁、法莫替丁、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硫糖铝、吉法酯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经病理检查确认存在癌变,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胃糜烂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一般来讲,如果患者能够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通常能够缓解,糜烂的胃黏膜也有可能完全恢复。然而,如果未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或者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比如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糜烂可能会发展为溃疡,甚至增加了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
1、胃糜烂可导致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胃糜烂患者的胃部黏膜受损,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长期的胃糜烂可能会增加发生胃癌的风险,特别是胃糜烂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这种感染已经被证实是胃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如果积极进行治疗,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糜烂的胃黏膜也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日常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对于促进胃糜烂恢复、减少复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
1、患者要谨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停药、换药或增减药物剂量。
2、在用药过程中监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若产生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和医生说明情况。
1、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注意休息。
2、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3、吸烟和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日常应避免吸烟、饮酒。
4、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
饮食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促进恢复,防止复发。
1、平时以温热、细软、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增加面条、馒头、地瓜的摄入量。
2、鸡蛋、花椰菜、瘦肉等营养丰富,建议蒸、煮之后进行食用。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4、少食多餐,减轻胃的负担。
1、不要吃过硬、辛辣刺激性、过咸的食物,比如牛肉干、辣椒、大蒜、腌制食品等。
2、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性应用抑酸药等,有助于预防胃糜烂。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以引发胃糜烂,因此日常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有助于避免Hp感染,进而起到预防胃糜烂的效果。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辛辣、过冷过热及过于坚硬、粗糙的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均有有助于预防胃糜烂。
3、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预防胃糜烂。
4、预防性应用抑酸药
应激状态或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药物者,可预防性给予抑酸药。
就医指南
1、持续性上腹部不适;
2、伴食欲减退、嗳气、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感;
3、伴黑便;
4、伴乏力、头晕;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须于消化内科就医咨询。
1、 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并提前预约挂号。
2、 最好穿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医生进行腹部检查。
3、 若之前有就医经历,可携带以往的病例报告和相关的身体检查报告。
4、 有长期服药史应记录药名及服用方法,与医生沟通。
5、 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6、 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症状出现大概多长时间了?
2、自您发病以来,症状有加重或减轻吗?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减轻?
3、您平时饮食规律吗?是否喜欢吃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
4、您平时情绪如何?生活压力大吗?
5、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1、我这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3、我需要治疗吗?哪种治疗方法适合我?
4、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