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是生长在胃底部位的息肉,属于胃息肉的一种,也是胃部较为常见的一种腺瘤性增生。如果息肉直径较小,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如果息肉较大,则可能出现腹痛、反酸、嗳气、上腹部饱胀等症状。胃底腺息肉的发病原因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虽然其属于良性病变,但有可能发生癌变。对于单个胃底腺息肉、没有恶性病变风险,或癌变几率较小的患者,可不进行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如果存在多个胃底腺息肉,或者直径已经超过1厘米,则可通过胃镜或者外科手术将其切除。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病理类型分型
(1)散发型胃底腺息肉:这种类型的息肉没有聚集性,通常在体检时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由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所导致的胃底腺增生。这些息肉一般是良性的,数目相对较多,不会发生恶变,通常也不需要特殊处理,除非在非常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处理。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这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性的息肉病,家族中可有多人同时患病。这种类型的息肉具有腺瘤性息肉的特点,可能发展为腺癌,因此需要通过局部切除进行治疗,通常选择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2、根据息肉形态和性质分型(山田分型)
(1)Ⅰ型:息肉在镜下表现为基底部平滑,与周围胃黏膜分界不明确。
(2)Ⅱ型:息肉有隆起表现,与基底部呈直角关系,与周围胃黏膜分界清楚。
(3)Ⅲ型:息肉基底部较顶部略细,呈亚蒂型,与周围胃黏膜分界明显。
(4)Ⅳ型:息肉基底部明显较顶部小,可见明显有蒂状,可称为带蒂息肉。
流行病学
本病无传染性。
有文献指出胃底腺息肉占胃息肉的70%~90%,但具体的发病率暂无权威的相关数据。
胃底腺息肉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以女性多见。
病因
胃底腺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研究发现其可能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β-连环蛋白基因变异以及胆汁反流等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学者认为胃底腺息肉,尤其是以综合征形式存在的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密切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发生胃底腺息肉的比率高达88%,且数量多,发病早。虽然近年来人们认为没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也可发生胃底腺息肉,但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依然被认为是胃底腺息肉的一个极高危危险因素。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且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刺激黏膜导致胃底腺息肉的形成。
3、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的抑制胃酸作用在胃黏膜诱导了黏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胃泌素增高,促进胃腺体扩张,为胃底腺息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β-连环蛋白基因变异
β-连环蛋白是一种连接蛋白,是位于细胞膜内的多功能糖蛋白,在肿瘤分化和转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肿瘤浸润转移的抑制因子。研究发现,散发型胃底腺息肉中β-连环蛋白基因发生了改变,可能是由于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影响了APC/β-连环蛋白途径,从而导致胃底腺息肉的产生。
5、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导致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进而导致胃腺体增生扩张,最终可能形成胃底腺息肉。
症状
胃底腺息肉的症状可能因息肉的大小、数量而有所不同。体积较小、散发的胃底腺息肉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才偶然发现。体积较大或多发的胃底腺息肉可能会导致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1、上腹部饱胀或疼痛
这是胃底腺息肉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感到上腹部有饱胀感或疼痛感,这可能是由于息肉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刺激胃黏膜所致。
2、反酸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反酸的症状,即胃酸逆流至口腔中,导致口腔内有酸味或苦味。这可能是由于息肉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胃酸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
3、嗳气
胃底腺息肉患者还可能出现嗳气症状,即频繁地打嗝。这可能是由于息肉刺激膈肌或影响胃的正常蠕动所致。
1、上消化道出血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胃底腺息肉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这可能是由于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或血管破裂所致。患者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
2、胃穿孔
在某些情况下,胃底腺息肉可能会引起胃穿孔。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腹腔感染、休克等症状,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3、胃癌
虽然胃底腺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恶变的情况,进而转变为胃癌。
检查
若患者体检发现胃底腺息肉或出现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肿瘤标志物、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腹部压痛、包块或腹部肿胀等情况。
1、血常规
通过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水平,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2、便常规+潜血试验
医生可以通过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可通过碳13或者碳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明确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底腺息肉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4、肿瘤标志物检验
CEA(癌胚抗原)、CA(糖类抗原)199及CA724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胃癌早期预警。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于无法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以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通过口服钡剂,可以在X光下观察到胃内的形态和结构,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胃底腺息肉。
病理学检查: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取一小块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底腺息肉的金标准,可以确定息肉是否为良性或恶性。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底腺息肉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观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并可以进行活检以确定息肉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如胃镜下息肉摘除术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肿瘤标志物、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相关检查结果,医生通常能够明确诊断。
治疗
胃底腺息肉的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性质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一般来说,如果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和随访。但如果息肉较大或症状明显,或者存在癌变风险,则需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于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底腺息肉,通常需要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前采用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2种抗生素+1种铋剂。
1、PPI
常用药物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如果考虑胃底腺息肉与长期使用PPI药物相关,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改变用量。
2、抗生素
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3、铋剂
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枸橼酸铋钾、果胶铋
1、内镜手术
对于体积较大或有症状的胃底腺息肉,通常需要在胃镜下进行摘除。常用方法有钳除法、氩气刀、高频电凝切除法等。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胃底腺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2、外科手术
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存在癌变风险的胃底腺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息肉的位置和大小而定,可能需要进行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胃底腺息肉的预后通常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一般来说,如果胃底腺息肉较小且无症状,预后通常较好。但如果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存在癌变风险,预后可能会较差。
1、胃底腺息肉中的某些类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增加了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
2、胃底腺息肉可能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3、胃底腺息肉具有癌变风险,可能会转变为胃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本病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完全治愈,但部分患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切除后复发几率高,治愈难度大。
胃底腺息肉切除后可能会复发,具体与息肉类型、年龄、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因素相关。
日常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并遵医嘱复诊。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
1、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群可咨询医生,酌情减少或停服质子泵抑制剂。
2、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避免治疗不彻底或复发。
1、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胃部造成负担。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
5、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具、牙刷等生活物品,以免传播疾病。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根据情况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等。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规律饮食,定时进餐,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2、吃饭时细嚼慢咽,彻底咀嚼食物,使磨碎的食物能和唾液、胃液充分混合,减少食物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和刺激,同时有利于消化吸收。
3、食物应以清淡、软烂、细嫩、低纤维素、富有营养为原则。
4、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1、避免摄入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少吃生冷、辛辣、油腻、过咸、过硬、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使炎症加重,还可能刺激胃液分泌,加重腹痛。
2、戒烟限酒,这些都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症状。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食物。
预防
1、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底腺息肉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已经感染,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以消除感染。
2、合理使用药物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时,应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或长期大量使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胃底腺息肉至关重要。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4、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摄入不洁食物,减少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摄入,有助于预防胃炎等胃部疾病,从而降低胃底腺息肉的发病风险。
5、定期体检
对于高危人群,如具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或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