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在颅腔内部或周围异常聚集的疾病。本病主要由血管畸形破裂、高血压、颅脑外伤、肿瘤以及新生儿期的窒息、缺氧或脑血流异常等因素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和生命体征不稳定。若不及时治疗,颅内出血可能引发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进一步威胁患者生命,且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减退、运动障碍等。
英文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按出血原因分类
(1)自发性颅内出血:指没有外伤等原因,颅内既有病变血管发生破裂而造成的颅内出血。包括血管畸形破裂后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出血以及原因不明的颅内出血等。
(2)外伤性颅内出血:由明确的外伤史导致。
2、按出血部位分类
(1)硬膜外出血(EDH):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
(2)硬膜下出血(SDH):血液积聚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血液积聚在蛛网膜下腔,常见于动脉瘤破裂或外伤。
(4)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EH/IVH):出血发生在脑室周围或脑室内,多见于早产儿。
(5)小脑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出血发生在小脑部位。
(6)脑实质出血:出血直接发生在脑实质内。
流行病学
本病不会传染。
本病暂无权威的发病相关数据。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颅内出血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和外伤性颅内出血两大类。前者多由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内在因素导致脑血管自发性破裂;后者则由外伤引起,如摔伤、撞击等导致的颅内血管损伤。
1、自发性颅内出血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逐渐发生硬化、变薄,最终形成微小动脉瘤,易于破裂出血。
(2)脑血管病变
①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脑血管壁发生淀粉样沉积,使血管壁变得脆弱,易破裂出血。
②先天性血管瘤:如脑动脉瘤,由于血管壁结构异常,易于在血压波动时破裂出血。
③动静脉畸形:脑血管发育异常,动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畸形血管团,易于破裂出血。
(3)凝血功能障碍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导致凝血功能下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4)占位性病变
如脑肿瘤等,压迫或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外伤性颅内出血
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包括摔伤、钝器击伤、锐器击伤、撞伤等,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颅骨骨折、脑血管撕裂或脑组织挫伤,进而引发颅内出血。
症状
颅内出血的症状可能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典型症状,并可能伴随偏瘫、失语、眼球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剧烈头痛
颅内出血时,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神经,导致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
2、呕吐
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患者常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有时可呈喷射状。
3、意识障碍
根据出血量和部位的不同,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出血量大或脑干等重要部位出血时,意识障碍尤为严重。
4、偏瘫
若病变影响到运动神经中枢或运动传导通路,患者可能出现偏瘫症状,即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
5、失语
当病变影响到语言中枢时,患者可能出现失语症状,表现为说话困难、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6、眼球活动障碍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球活动障碍,如眼球固定、斜视等,这是由于出血影响到眼球运动神经或相关传导通路所致。
1、眩晕
部分患者在颅内出血时可伴有眩晕感,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或自己身体在晃动。
2、颈项强直
颅内出血引起的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为颈项强直,即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头向前屈时明显受限。
3、癫痫发作
部分患者在颅内出血后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症状。
1、脑疝
颅内出血量大时,可形成占位效应,导致脑组织移位并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形成脑疝。脑疝是颅内出血的严重并发症,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
2、脑积水
颅内出血后,血液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和脑积水。脑积水可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升高,影响患者预后。
3、肺部感染
颅内出血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导致误吸和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可加重患者病情,延长住院时间。
4、消化道出血
颅内出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等消化道并发症。
检查
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通常会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T、MRI、CTA、DSA、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生命体征监测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和血压的测量,以评估患者的整体生理状况。
2、意识状态评估
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轻拍患者身体等方式,判断患者的意识清醒程度,是否存在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3、瞳孔检查
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是否灵敏,以判断是否存在脑疝等严重情况。
4、肢体肌力与肌张力检查
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判断是否存在偏瘫、肌力减弱或肌张力异常。
5、共济运动与步态检查
观察患者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无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表现。
6、脑膜刺激征检查
通过颈强直、克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等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脑膜刺激征。
7、病理反射检查
如巴宾斯基征、查多克征等,这些反射的阳性表现提示锥体束受损,是颅内出血的重要体征之一。
8、内科辅助查体
如听诊心律、呼吸音,重复测量血压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病情的内科疾病。
1、脑脊液检查
仅在高度怀疑且安全可控的情况下谨慎进行,主要用于排除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脑出血患者一般不建议进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
2、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等。白细胞暂时性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或应激反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则反映出血情况。
3、血生化
包括血糖、尿素氮等。血糖和尿素氮水平暂时性升高可能与应激反应、代谢紊乱或肾功能受损有关。
4、凝血功能
包括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异常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是颅内出血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1、CT
具有快速、便捷、准确等优势,是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占位效应及脑室积血情况等。动态观察还可评估出血进展情况,指导治疗。
2、MRI(核磁共振)
MRI对脑干、小脑出血灶的检出率高于CT,且能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此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和MRV(磁共振静脉成像)有助于判断颅内血管情况。
3、CTA(CT血管成像)
可快速、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情况,筛查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观察到脑血管各级分支、动脉瘤、畸形血管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精确的病因病理解剖信息。
心电图:可初步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诊断
颅内出血的诊断通常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的综合评估,以明确出血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脑梗死
脑梗死与颅内出血均属于脑血管疾病,且都可能出现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如偏瘫、言语不清等。但是,脑梗死一般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而颅内出血则多在活动状态下发病,且常伴有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脑梗死发病相对缓慢,而颅内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影像学上,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影,而颅内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影。
2、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也可能出现头痛、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与颅内出血类似。但是,颅内肿瘤多有长期头痛史,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明显的急性起病过程。影像学上,颅内肿瘤在CT或MRI上表现为占位性病变,而颅内出血则表现为脑实质内的高密度影或血肿。
3、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也可能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治疗
颅内出血的治疗原则旨在迅速稳定病情、防止继续出血、降低颅内压、保护脑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策略需根据出血类型、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意识状态等)来制定。轻症患者可能仅需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而重症或急性期患者则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干预。
在颅内出血的急性期,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出血,并降低颅内压。具体措施包括:
1、紧急评估与检查
立即进行CT扫描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开放气道,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氧气供应和防止误吸。
3、控制血压
迅速而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但也要防止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4、降低颅内压
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白蛋白、呋塞米等)减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5、止血治疗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重组Ⅶa因子等)以限制血肿扩大。
1、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卧床状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增高。
2、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3、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4、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肠内或肠外营养。
1、脱水剂
如甘露醇、白蛋白、呋塞米等,用于降低颅内压。
2、降压药
如肾上腺素拮抗剂(艾司洛尔、乌拉地尔、拉贝洛尔)、血管扩张剂(硝普钠、尼卡地平、依那普利)、利尿剂(呋塞米)等,用于控制血压。
3、止血药
如氨甲环酸、重组Ⅶa因子等,用于限制血肿扩大。
4、抗血管痉挛药
如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防血管痉挛。
5、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还可能使用镇静止痛药、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甘露醇、白蛋白、呋塞米、艾司洛尔、乌拉地尔、拉贝洛尔、硝普钠、尼卡地平、依那普利、氨甲环酸、重组Ⅶa因子、尼莫地平
对于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颅内出血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出血类型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脑出血手术
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术、脑室穿刺引流术等。
2、硬膜下出血手术
包括钻孔冲洗引流术,必要时行骨窗或骨瓣开颅手术。
3、硬膜外出血手术
包括骨瓣或骨窗开颅或去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并妥善止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
如果合并血管瘤、血管畸形,可考虑行介入手术治疗,如弹簧圈栓塞或血管支架成型术。
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颅内出血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出血量、出血部位、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总体而言,颅内出血的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当出血量大、出血部位关键(如脑干、丘脑)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更为不佳。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颅内出血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1、颅内出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即使患者幸存,也可能面临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这些后遗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2、颅内出血还可能引起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脑积水等并发症,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3、病程的迁延和反复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对于出血量小、出血部位关键性小且治疗及时的患者,有可能实现基本治愈,即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不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如果血压控制良好,一般复发率相对较低。然而,对于由动-静脉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因引起的颅内出血,复发率则较高,再发率可接近2%。
颅内出血患者经过治疗后,可能会遗留多种后遗症,包括但不限于肢体麻木无力、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等。
日常
日常生活中家属应多关心与陪伴患者,减少或避免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对于卧床的患者应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在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平时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在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1、心理特点
患者可能因病情严重、恢复缓慢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此外,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及经济负担的担忧也可能加重心理负担。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鼓励其表达情绪。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
(2)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积极参与康复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沟通。
1、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2、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进行换药和抗感染治疗。
2、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根据医嘱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4、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受压。
5、在医生指导下逐步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3、保持居室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4、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诊,一般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各复诊一次,然后每年复诊一次。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以降低血压和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每日氯化钠的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油脂的摄入量应不超过25克。
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以免便秘时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诱发再次出血。
3、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4、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汤类、蒸蛋羹等。这些食物既能提供营养,又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重的负担。
1、酒精会导致血管极度扩张,可能诱发出血。同时,酒精也能升高血压,对脑出血患者极为不利。因此,必须严禁饮酒及含酒精的饮品。
2、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这类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情绪急躁和便秘,对脑出血患者不利。
3、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奶油、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动脉硬化和血脂异常。
4、避免过度加工食品,如咸菜、腌制品、罐头食品等,这些食品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和添加剂,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5、避免不易消化和胀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土豆等,这些食物可能导致患者腹胀和便秘,增加排便时的颅内压。
6、避免中枢神经兴奋性饮食,如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或导致失眠等问题。
预防
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虽然其发生往往与多种复杂因素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1、控制危险因素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饮食、定期锻炼等)和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对于老年患者,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并坚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水平,用药期间不能间断。
(2)控制血脂和血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而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保持血脂和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而戒烟和限制饮酒量有助于降低这一风险。
(4)避免使用毒品:滥用毒品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2、改善生活习惯
(1)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紧张焦虑,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减少血管破裂的风险。
(2)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3)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走、快走、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血压突然升高或外伤性颅内出血。
3、注意饮食健康
(1)低盐低脂饮食: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
(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导致的颅内压升高。
(3)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4、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2)防寒避暑:在天气突然变化时,要注意保暖或降温,避免血管过度收缩或扩张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3)缓慢改变体位:尤其是由蹲位变为起立或起床时,要缓慢进行,以免体位突然变化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就医指南
1、头部受到摔伤、钝器击伤、锐器击伤、撞伤等。
2、不明原因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眼球活动障碍。
3、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颅内出血患者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由急诊科医生转诊至神经外科进行专科治疗。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的状态,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奔波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症状?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是否有过外伤史,特别是头部外伤?
8、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9、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0、是否有过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出血)病史?
1、病情严重吗?
2、颅内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3、需要接受哪些治疗?
4、治疗过程会有哪些风险或副作用?
5、治疗需要多长时间?
6、治疗后能完全恢复吗?会有后遗症吗?
7、有哪些注意事项以促进康复?
8、是否需要定期复查?多久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