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

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发育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存在不规则显性遗传及表现度的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其相关致病基因。本病平时可无症状,如感染则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溢脓液,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成多个漏孔。治疗方面,无症状者无需特殊处理,而感染者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在感染控制后考虑手术切除瘘管以防复发。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不会传染。
国内抽样调查,其发病率达1.2%,单侧与双侧发病比例为4∶1。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病因
耳前瘘管的主要原因为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发育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但目前其致病基因尚不明确。
症状
耳前瘘管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本病一般无症状,如若感染会有不同程度急性表现,且由于是耳廓结构的病变,若反复感染,病症容易反复发作。
1、一般无症状,偶尔耳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
2、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液,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成多个漏孔。
3、排脓后,炎症消退,可暂时愈合,但常反复发作,形成瘢痕。
本病在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耳前脓肿、耳后脓肿、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等并发症。
检查
患者出现耳部局部红肿、疼痛、溢脓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者的耳部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会建议患者进行MRI检查或三维超声等进一步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耳部,特别是瘘管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医生还会轻柔地按压患者的耳部,以评估瘘管的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异常分泌物。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瘘管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1、MRI检查
MRI能清晰显示感染期瘘管、瘘管周围脓肿及其与外耳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
2、三维超声
三维超声能清晰显示瘘管主管、盲端、分支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反复感染瘢痕形成的断裂分支以及走形弯曲的瘘管。
诊断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MRI检查、三维超声等辅助检查的结果,一般不难诊断。
1、第1鳃裂瘘管
第1鳃裂瘘管通常位于耳廓前下方,紧邻下颌角附近,可向下延伸至颈部甚至胸锁乳突肌前缘,这与耳前瘘管(多位于耳轮脚前)的位置有所不同。MRI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瘘管的走行和范围,尤其是与深部组织的关系。
2、其他
急性感染及溃疡不愈时要与外耳道疖、颈部淋巴结炎等相鉴别,虽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表现,但外耳道疖、颈部淋巴结炎通常不会伴有耳廓发育异常。
治疗
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有感染者行局部抗炎症治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
1、保持耳朵及其周围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挤压耳前瘘管。
2、洗脸时用清水清洗耳朵前后,洗完后用棉签擦拭干净,但不要太用力。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但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1、单纯瘘管切除法
术前医生会注入少许亚甲蓝液于瘘管内以便术中识别,还可辅以探针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本方法是沿着瘘管的走形完整切除瘘管而不影响其周围组织,切除组织少、创伤小,但可能因切除不完全导致复发。
2、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法
本法是指将耳前瘘管及其分支、周围炎性和瘢痕组织以及颞筋膜浅层组织、耳轮软骨及软膜的一部分一并切除,创伤大,但复发率较低,故更适用于反复感染者。
3、脓肿切开术
若局部有脓肿时,可将脓肿切开排脓,避免感染加重。
耳前瘘管的治疗周期一般为一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耳前瘘管并不是自限性疾病,但经过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可复发。
1、本病若不经正规治疗,容易反复感染,在外耳道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感染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耳前脓肿、耳后脓肿、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
本病不能自愈。
本病可通过手术治疗切除异常结构,实现治愈。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出现手术治疗不彻底,有可能再次复发。
日常
耳前瘘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瘘管区域清洁,避免挤压与感染,以维护良好的健康状态。
患者应正确认识到本病是由先天发育异常所致,从而树立积极的治疗观念,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康复。对于反复感染者,可能会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此时建议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进程。
遵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者换药。
1、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及伤口清洁,促进其愈合。
2、观察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或血肿征象,如有则需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3、睡眠时应健侧卧位,不要压迫伤口。
4、洗头时保护伤口,不要让污水污染伤口。
1、洗澡、洗头或游泳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瘘管区域,避免水或其他污染物进入。可以使用防水贴或绷带暂时覆盖瘘管,以防止水分渗入。
2、患者应定期使用消毒棉签蘸取碘伏或生理盐水对瘘管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以减少细菌滋生,防止感染。
3、避免用手或其他物品挤压瘘管口,以免导致感染或加重症状。
4、患者应尽量避免耳部受到外伤或撞击,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密切观察外耳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若发生需到医院诊治。
若接受手术治疗者,术后3周回院复诊。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奶制品,保持充足的营养。
2、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
1、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避免吸烟饮酒。
预防
耳前瘘管为先天性疾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耳前瘘管感染。
1、定期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或清水清洁耳部,特别是瘘管周围区域,避免污垢和细菌积聚。注意不要用力挤压或触摸瘘管,以免引发感染。
2、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锌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也有助于提升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抵抗感染。
3、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护肤品或洗发水等接触耳部,特别是瘘管区域。这些产品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或刺激瘘管,增加感染风险。
就医指南
1、体检发现耳前瘘管。
2、病变部位的皮肤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可前往耳鼻喉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感觉哪里不舒服?
2、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3、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的情况?
4、耳部有没有受过外伤?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的家族中有没有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7、您平时有没有过敏史?
8、您最近有没有接受过什么治疗或者用过什么药物?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情况严重么?
3、我应该做什么检查?
4、我该怎么治疗?能治好么?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日常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