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又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以巨核细胞异常增殖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同时伴有其他造血细胞轻度增生,常有反复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血栓形成和脾脏肿大。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多年保持良性过程,经积极正规治疗,多可控制病情进展,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按照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可以将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为低、中、高危组。
年龄>60岁(1分),有心血管危险因素(CVR)(1分),此前有血栓病史(2分),Jak2V617F突变阳性(2分)。
低危(0~1分)、中危(2分)和高危(≥3分)。各危度组患者血栓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03%、2.35%和3.56%。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发病率为(1.1 ~2.0) /10万 。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见发病年龄54~73岁。
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清,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一样,其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放射、化学、病毒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症状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起病缓慢,表现不一,临床常见症状为自发性出血,以胃肠道多见。此外,还可有血栓形成、神经症状、脾大等表现。
1、出血
以胃肠道出血最多,有20%的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或尿血。
2、血栓形成
发病部位不一,以微血管的栓塞较多见,可有肢端病变而发生缺血、发绀和坏疽,以及一过性脑缺血,偶可出现一时性黑矇。也有脾坏死、肠系膜血管栓塞,有时可见肺栓塞。
3、神经症状
较常见,表现为头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或癫痫样发作。
4、其他
80%患者脾大,肿大程度不一,一般为轻中度,肝肿大者少见。
少数患者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偶有脑出血死亡者。
检查
当患者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肢体发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骨髓象、凝血功能、染色体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骨髓组织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1、医生首先会视诊患者的皮肤黏膜,观察有无出血表现。
2、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腹部的叩诊和触诊检查,判断患者有无脾肿大。
1、血常规
(1)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在(1000~3000)x109/L之间,最高可达10000x109/L以上。血小板聚集成堆,可见巨大、小型、畸形及颗粒增多的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
(2)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0~30)x109/L,一般不高于50x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可见幼稚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有时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加。
(3)红细胞:30%患者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多染性。反复出血者可有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及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可显著增生,有核细胞0.0005~0.05。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嗜酸及碱性粒细胞可增多,但无白细胞性细胞浸润。
3、凝血功能
出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异常,血块退缩时间缩短,有时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障碍。
4、染色体检查
多为正常核型,少数出现ph染色体、超二倍体、亚二倍体,有的可出现5q-综合征等核型改变。
5、其他
血清钙、磷、钾、酸性磷酸酶均增高。血尿酸、乳酸脱氢酶及溶菌酶可升高。
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判断肝脾有无肿大,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骨髓组织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正常或低下,细胞成分以粒系增生占优势,各阶段粒细胞均可增生,偏成熟阶段的细胞较多。红系增生大致在正常范围。巨核细胞显著增多>13个HPF,其分布呈“肉芽肿型”或弥漫型,前者为进展期或晚期改变,较后者更易继发骨髓纤维化。
诊断
ET 诊断标准建议采用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此标准较2016年WHO标准无变化:符合 4 条主要标准或前 3 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 ET。
1、主要标准
(1)血小板计数≥450×109/L;
(2)骨髓病理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分叶过多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及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
(3)不能满足BCR-ABL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4)存在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2、次要诊断指标
存在其他克隆性证据或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目标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并发症,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 ×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目前主要依据患者血栓国际预后积分风险分组来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低危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中低危有症状及高危者需积极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1)临床上常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不能耐受或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医生会换成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也可用双嘧达莫或吲哚美辛,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血栓形成者医生会选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
2、骨髓抑制药物
(1)一线药物
①羟基脲:起效快,疗效确切,是ET的常规一线治疗药物,可通过抑制核糖核苷还原酶来减缓DNA合成和修复,导致非选择性骨髓抑制。
②干扰素:可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增殖活性来控制外周血小板的数量,并改善血小板功能,但对血小板的寿命影响较小。
(2)二线药物
①阿拉格雷:是一种口服咪唑喹唑啉化合物,可通过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而降低血小板。
②白消安、双溴丙哌嗪和32P:白消安、双溴丙哌嗪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体内能和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相结合,使其失去生理活性,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32P是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抑制治疗的首选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聚集在病变部位产生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达到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但由于这些药物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远期发生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肿瘤,现仅作为老年患者的二线药物选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吲哚美辛、肝素、双香豆素、羟基脲、干扰素、阿拉格雷、白消安、双溴丙哌嗪
血小板分离术:血小板过高时易发生血栓形成,可采用本法快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分离术后血小板数量减少,再用药物维持,使血小板保持在较低水平。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多年保持良性过程,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患者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本病病程较长,有反复出血或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
2、如果不及时治疗,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或发生脑出血,可导致患者死亡。
不会自愈。
经积极治疗,症状可得到缓解。
日常
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乐观心态。日常注意口腔护理,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按照医嘱及时复查。
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2、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1、要做到生活规律,起居定时,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恢复。
3、保持口腔清洁干净,选择软毛牙刷刷牙,注意保护牙龈,防止出血。
4、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免引起风寒感冒。
5、患者应密切注意行走安全,避免发生摔倒、碰伤引起出血。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避免消化道出血症状,预防出血。
1、患者入院后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应多食用高纤维素、高蛋白以及高钾低盐易消化饮食。
2、对于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禁食或者进食流质饮食等,待患者出血好转后将饮食更改为软饭、半流质以及普食等。
1、禁止食用有刺激的食物或者较硬的油炸食物,以免患者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
2、患者若便血情况严重,应暂时停止进食,避免消化道刺激。
预防
本病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就医指南
1、反复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
2、肢体出现发绀症状;
3、出现头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可以到血液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胸腹部、四肢等进行体格检查,患者最好着宽松易于暴露胸腹部及四肢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携带药盒或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可由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症状?有头痛、感觉异常等其他症状?
2、您有皮肤瘀斑、瘀点的情况吗?最开始出现出血的部位是哪里?
3、您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的情况吗?
4、您平时身体抵抗力如何?有经常感冒的情况吗?
5、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6、您家族有遗传的血液疾病吗?
7、您最近服用过哪些药?
1、这是什么病?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我的情况严重吗?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
3、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8、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