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寒内热

外寒内热是一种中医病证名,指里热炽盛而外现假寒之象;或者表寒未解,里热已盛;或者已有内热,复感外寒,外寒与内热并见的情况。患者除了会表现为发热、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等热证,还会出现恶寒、四肢厥冷等症状。中医认为,外寒内热可分为真热假寒和表寒里热两种情况,若能及时准确地辨证论治,则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健康状态。
遗传性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症状
主要病因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病因
外寒内热可分为真热假寒和表寒里热两种情况。其中,真热假寒者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所致,而且邪热越盛,厥冷的程度可能越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而表寒里热者由于风寒表证,邪已化热入里,但表证未除,或者素体阴虚阳盛,里有蕴热,复为风寒之邪所致。
症状
外寒内热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恶寒、四肢厥冷、无汗等,具体因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1、真热假寒
指疾病的本质为热证,却出现某些“寒象”,主要表现为胸腹灼热、神昏谵语、口臭息粗、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四肢厥冷、舌红苔黄而干、脉沉迟有力等。
2、表寒里热
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
暂无确切参考资料。
检查
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检查,这可以帮助确定证型,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自身抗体测定等检查,以进一步确定西医诊断。
1、望诊
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患者说话的语调高低,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
3、问诊
主要为询问患者寒热的程度、出现的时间、是否有汗、二便情况、饮食情况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医生不仅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还会通过触诊了解患者体表温度、有无胸胁脘腹疼痛等。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的水平,进而帮助判断患者有无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
2、自身抗体测定
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自身抗体及抗体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发热、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恶寒、四肢厥冷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检查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本证与真寒假热以及表热里寒等进行鉴别。
1、真寒假热
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寒证,却出现某些“热象”,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小便色清、大便质溏甚至下利清谷、自觉发热、两颧浮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等。
2、表热里寒
多由于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复为风热所伤;或者风热表证,表邪未解,过用寒凉攻下,致脾胃阳气受损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咽痛、尿清便溏、腹部胀满等。
治疗
外寒内热的患者首先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中医疾病和证型,然后明确治法,再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服用中药、针灸疗法等,以尽快改善机体状态。
1、真热假寒
(1)常用方:如白虎汤、大承气汤等。
(2)常用中药:如知母、石膏、粳米、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甘草等。
2、表寒里热
(1)常用方: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2)常用中药:如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石膏、芍药、大枣、甘草等。
白虎汤、大承气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针灸疗法常用穴位包括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外关等,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外寒内热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日常调养情况等。一般情况下,若能及时进行准确地辨证论治,合理用药,并注重改善生活习惯以及避免再次感受外邪等,则可使外寒得解、内热得清,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1、外寒内热会导致发热、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四肢厥冷等症状,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2、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出现变证,增加治疗难度,损害机体健康。
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配合生活调摄,患者一般可以达到治愈。
日常
外寒内热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时增减衣物、适当进行运动等,以促进疾病恢复。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但注意避免运动量过大。
4、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外邪。在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穿足够的衣服,但也不要过度保暖,以免加重内热。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
外寒内热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宜,可适当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1、宜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等。
2、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兰花、胡萝卜、橙子、猕猴桃等。
1、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如冰淇淋、炸鸡、薯条、肥肉等。
2、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
3、戒烟酒。
预防
外寒内热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病证,常用措施包括规律作息、适时增减衣物、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就医进行正规的治疗等。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2、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穿着。在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入侵;天气转暖或运动时,要适时减少衣物,避免感受热邪。
3、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瑜伽、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4、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5、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
6、出现外邪袭表、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等疾病状态时积极就医治疗,避免疾病迁延,出现变证。
就医指南
1、高热不退;
2、伴有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症状;
3、伴有意识障碍,如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嗜睡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1、出现发热;
2、伴有口渴喜饮、烦躁、便秘尿黄等症状;
3、伴有恶寒、四肢厥冷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若症状比较严重,则应到急诊科就诊。
2、若症状比较平稳,则可到中医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都有哪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发热的程度如何?是持续性发热还是间歇性发热?
3、怕冷的程度如何?是否与发热同时存在,还是先后出现?
4、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烦躁、便秘尿黄等?
5、您的日常饮食习惯如何?是否偏好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是否经常饮酒?
6、作息是否规律?是否经常熬夜?
7、平时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方式如何?
8、最近是否有患哪些疾病?
9、您有没有就诊过?是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
1、我出现发热、烦躁、四肢厥冷等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病情严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5、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6、回家后应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