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高风内障

高风内障,中医病名。是指以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又名高风雀目、高风障症、阴风障等,病至后期视野极窄。本病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均为双眼罹患。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多为双眼发病,病情缓慢加重,但多数患者最终会残存一定的中心视力。

其它名称

高风雀目、高风障症、阴风障

相关中医疾病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瞳神

常见症状

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

病因

基本病因
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以上诸种不足,均可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双眼对称性、进行性视野缩小,但中心视力可长期保持。眼底早期可见赤道部视网膜色素稍紊乱,随之在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随着病情发展,色素沉着逐渐增多,并向后极部及锯齿缘方向进展。晚期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一致性狭窄;视网膜呈青灰色,黄斑色暗;有的无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仅见视网膜和色素上皮萎缩,或视网膜上出现黄色、结晶样闪光点或白色圆形小点。此外,可并发晶状体后囊下混浊。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1)视野检查

早期见环形暗点,晚期视野进行性缩小,最终成管状。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病程早期显示斑驳状荧光,病变明显时显现大片的透见荧光,色素沉着处为遮蔽荧光,视网膜血管充盈不良或充盈缺失。晚期因脉络膜毛 细血管萎缩而透见脉络膜大血管。

(3)视觉电生理检查

①mffiRG振幅严重降低,并且其随离心度的增加更加明显,这是早期最灵敏的指标。

②暗适应白光F-ERG的a、b波极度降低甚至熄灭是本病的典型改变。 

③EOG的光峰和暗谷明显降低或熄灭。

(4)暗适应检查

暗适应能力差。

诊断

诊断原则

1、夜盲。

2、视野呈双眼对称性、进行性缩小,晚期呈管状视野。

3、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普遍狭窄,视网膜呈青灰色,有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或视网膜上出现黄色、结晶样闪光点或白色圆形小点。

4、视网膜电图及暗适应检查异常。

诊断依据

1、夜盲。

2、视野呈双眼对称性、进行性缩小,晚期呈管状视野。

3、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普遍狭窄,视网膜呈青灰色,有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或视网膜上出现黄色、结晶样闪光点或白色圆形小点。

4、视网膜电图及暗适应检查异常。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疳积上目相鉴别。

两者相同的是均有夜盲。不同的是疳积上目为后天所致,常见黑睛、白睛干燥斑,无视野缩窄,眼底检查无异常;高风内障为与生俱来,外眼正常,但有视野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旁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血管变细等,终致失明。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主要是补虚通脉,调整阴阳。本病为难治之证,需耐心用药,缓以图功。应抓住 、瘀、郁的病机特点,从调理肝脾肾着手,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本病总以虚为主,虚中夹瘀兼郁,在补虚同时,兼以活血化疲及理气解郁,可望改善视功能或延缓病程。

药物治疗
高风内障辩证要点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生化不力,气虚血少,不荣于目,且阳衰不能抗阴,神光衰微,故夜盲而昼明,视野日窄。阳虚阴盛者血凝脉涩,瘀阻不通,致目窍萎闭而失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府,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腰膝酸软。舌淡脉沉为阳虚阴盛之象。肝肾阴虚,精亏血少,不濡目窍,目络枯涩,玄府渐闭,则眼罹本症。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皆由肝肾阴亏,虚火上扰清窍及心神不宁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则面白,无以养神故神疲。脾胃失于健运则食少、苔白。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故乏力。脉弱乃气虚血少所致。高风内障治疗原则滋养肝肾、补益气血;温补肾阳、通窍明目。高风内障证治分类(一)肾阳不足症状: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眼底表现同眼部检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治法: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川芎、牛膝。(二)肝肾阴虚症状:眼部主症具备,且眼内干涩不适,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生地、山药、泽泻、山茱萸、丹皮、柴胡、茯神、当归、五味子、丹参、牛膝、夜明砂、毛冬青。(三)脾气虚弱症状:眼部主症具备,面白神疲,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治法:补脾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丹参、三七、川芎。 [2]

预防

预防措施

1、避免强光刺激。

2、禁止近亲结婚。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