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房胀痛,中医病名。是指每月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多因肝失条达,肝肾失养所致。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基本原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是常见病。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乳痛症(乳腺结构不良症中的常见轻型病变)也可按本病论治。

英文名称

menstrual 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distending pain of breasts during menstruation

相关中医疾病

经前期综合征、乳痛症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胀痛等

主要病因

肝失条达,肝肾失养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青壮年妇女

病因

基本病因

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应与肝、肾、胃关系密切。因肝经循胁肋,过乳头,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乳房为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之所,足少阴肾经入乳内。故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亦属肾所主之说。肝藏血,主疏泄,本病发生多在经前或经期,而此时气血下注冲任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气偏有余。本病主要由肝失条达或肝肾失养所致。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不通则痛; 或肝肾亏虚,乳络失于濡养而痛。

症状

典型症状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乳房胀痛,乳头胀痒疼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净后逐渐消失,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经行前双侧乳房胀满, 可有触痛, 但无肿块, 皮色不改变, 经后消失。

2、妇科检查

盆腔器官无异常。

3、辅助检查

乳腺B超或红外线扫描可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育龄妇女。

2、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或乳头胀痛。多于经前1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可伴情绪紧张,烦躁,头痛等症。

3、伴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4、乳房内未触及肿块,个别可有界限不甚清楚的结块但于经后消失。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育龄妇女。

2、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或乳头胀痛。多于经前1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可伴情绪紧张,烦躁,头痛等症。

3、伴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4、乳房内未触及肿块,个别可有界限不甚清楚的结块但于经后消失。

鉴别诊断

本病需排除 “乳腺增生症” 或 “乳房恶性病变”。

1、乳癖(乳腺腺病、 乳腺增生症)

乳癖虽然也可见经前乳房胀痛,但两者并不等同。乳癖检查多见乳房有片状包块,且多为单侧;而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乳房B超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2、乳岩(乳癌)

初起虽也可有乳房胀痛,但无经行乳房胀痛之随月经周期而发的特点,乳房可扪及结块,并有压痛,病变晚期可伴有乳头凹陷、溢血,表皮呈橘皮样改变。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原则。

药物治疗
经行乳房胀痛辩证要点本病从脏腑、虚实来辩证。肝气郁结实证为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肝肾亏虚证为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经行乳房胀痛治疗原则治疗以行气豁痰、疏通乳络为原则。经行乳房胀痛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代表方: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2、肝肾亏虚证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代表方: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方药: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预防

预防措施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