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手发背

手发背,中医病名。是指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其临床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英文名称

cellulitis of hand dorsum,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hand

其它名称

手背毒、手背发、蜘蛛背

相关中医疾病

手背部蜂窝组织炎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手背

常见症状

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

主要病因

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湿火内生,或局部外伤染毒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局部外伤染毒所致。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摄片可确定有无死骨。

诊断

诊断原则

临床表现初起手背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或有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在7-10天时化脓,患部中间肿胀高突,皮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全身症状加重。若按之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逐渐脓少而愈合。如2-3周肿势不趋限局,溃出脓稀薄而臭,是为损骨之征。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初起手背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或有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在7-10天时化脓,患部中间肿胀高突,皮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全身症状加重。若按之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逐渐脓少而愈合。如2-3周肿势不趋限局,溃出脓稀薄而臭,是为损骨之征。

鉴别诊断

1、托盘疔

病在手掌部,手掌部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突出,并伴手背部肿胀。

2、毒虫咬伤

被毒虫咬伤后,手背迅速肿起,或红热疼痛,或伴风团,咬伤处可见瘀点。严重者疼痛剧烈,可伴皮肤坏死;若毒邪走散,循经走窜可引发红丝疔;若毒邪走散入营,也可危及生命。

治疗

治疗原则

初起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脓成后宜透脓托毒,溃后则宜补益生肌。

药物治疗
手发背治疗原则初起宜消,治以疏风清热利湿,和营消肿解毒;脓成后宜透脓托毒;溃后体虚宜托毒生肌。手发背证治分类1、热毒蕴积证证候:手背部红肿热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2、气血亏虚证证候: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其他治疗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切幵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劳动保护,若手部外伤,应及时治疗,勿使毒邪从皮肤破损处乘隙而入。

2、患手忌持重,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手背朝下以利引流。

3、疮口收敛后,可加强患肢功能锻炼以恢复其功能。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