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脂瘤

脂瘤,中医病名。是指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又称粉瘤。常易受外邪感染而导致化脓,故又有脓瘤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英文名称

sebaceous cyst,adipose tumor

其它名称

粉瘤

相关中医疾病

皮脂腺囊肿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脂腺丰富处

常见症状

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

主要病因

腠理津液滞聚,湿痰凝结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成年人

病因

基本病因

1、汗腺堵塞,疏于洗理,腠理津液滞聚不散,渐以成瘤;或脾失运化,湿浊化痰,痰气凝结而成。

2、若被抓搔染毒,痰湿滑热,则脂瘤红、肿、热、痛,甚则酿脓、溃破,形成溃疡。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可采用穿刺涂片检查及局部彩超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耳后、项背、臀部等处。

2、肿块位于皮肤表层内,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柑橘,界限清楚,呈圆形,质地坚实,与深部组织不粘连,但与皮肤粘连,表面皮肤因受压而紧张,有时略带青色,在肿物中央有针头大小的开口,略带黑色,挤之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溢出,有臭味。肿物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局部不洁或外伤染毒,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的表现,甚至形成脓肿,或囊肿周围的蜂窝组织炎。

诊断依据

1、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耳后、项背、臀部等处。

2、肿块位于皮肤表层内,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柑橘,界限清楚,呈圆形,质地坚实,与深部组织不粘连,但与皮肤粘连,表面皮肤因受压而紧张,有时略带青色,在肿物中央有针头大小的开口,略带黑色,挤之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溢出,有臭味。肿物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局部不洁或外伤染毒,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的表现,甚至形成脓肿,或囊肿周围的蜂窝组织炎。

鉴别诊断

1、表皮样囊肿

与皮脂腺囊肿很相似,但是表皮样囊肿肿块中心无小孔,也没有黑头粉刺样的小栓。

2、皮脂腺瘤

幼年发病,但亦可初生时即有或晚发。病变好发于鼻侧或鼻唇沟、颏部和头皮,密集而不融合,表现为针头至黄豆大或更大的,半球形,坚实性结节,呈皮肤色黄白色或棕红色,表面光滑或疣状,并常有毛细血管扩张。

治疗

药物治疗
内治法一般不需内治。外治法对已染毒但未酿脓的脂瘤,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已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清除皮脂和脓液,再用棉球蘸少量升丹或七三丹或稀释后的白降丹塞入腔内,化去包囊,待囊壁蚀尽后再用生肌药收口,愈合后不易复发。 [1]
其他治疗

1、脂瘤染毒而未成脓者予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2、成脓者行十字切开引流,清除皮脂、脓液后用棉球蘸七三丹填塞腔内,待囊壁被腐蚀脱落后再予生肌散生肌收口,以免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1、不要强行挤压囊肿,以免囊肿壁破溃而手术不易切尽,导致复发。

2、对于已经感染溃破的脂瘤,应用丹药腐蚀囊壁,务必要彻底去除囊壁,否则愈合后还会复发。

3、采用内服、外治等疗法,正确治疗脂瘤慢性感染,避免感染因素及淤滞内容物的不良刺激而引起恶变。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