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喘证

喘证,中医病名。喘即气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喘证的辨证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喘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其它名称

上气

相关中医疾病

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癔病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发病部位

肺、肾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

病因

基本病因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致喘病。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阻遏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

所欲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郁闭,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

如肺系久病,或久咳伤肺,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属虚中夹实之候。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喘证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胸部X线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时可配合血常规总数、中性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等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鉴别诊断

1、喘证与哮证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一般说来,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2、喘证与气短

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药物治疗
喘证辨证要点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喘证治疗原则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喘证证治分类实喘1.风寒壅肺证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2.表寒肺热证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3.痰热郁肺证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药:桑白皮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4.痰浊阻肺证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5.肺气郁痹证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加减。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虚喘1.肺气虚耗证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2.肾虚不纳证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蛤蚧。3.正虚喘脱证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

预防

预防措施
慎风寒,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黏肥腻之品。平素宜调畅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须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喘病的发生。喘病发生时,应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给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饮食应清淡而富营养,消除紧张情绪。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喘证严重者,稍动则喘息剧烈,心慌,烦躁不安,面色青紫,汗出如珠,肢冷,意识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到医院紧急救治。
门诊指征
既往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出现喘促气短,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