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李家康

李家康,男,湖北省武汉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7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是全国第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姓名

李家康

性别

籍贯

湖北省

出生日期

1949年12月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病、颈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三叉神经痛、面瘫、脊髓炎、类风湿、风湿病、各种关节炎、胃下垂、胃肠病、肝胆疾患、哮喘、咳血、头痛、脑瘫等疾病。

教育经历

197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现就职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学术思想

1、治学严谨,求实创新

少承家技,随父侍诊,阅读中医启蒙著作,稍后正式拜师学医,攻读经典,弱冠之年则悬壶乡里。再后选人湖北省中医学院深造并留校任职。虽然遣方用药,已得心应手,但仍好学不辍,古今中外,广泛涉猎。他博学多才,针药俱精,时至今日,医学经典仍朗朗上口,出口成章。他认为,全面继承传统针灸经络理论,是发展创新的必备条件,而不断创新则是更高一层的继承,他遵古训而不泥陈规,主张推陈出新,从传统理论中汲取养分,指导临床,同时又不断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完善中医理论,他长期坚持临床工作,遵循求实、创新的原则,师古而不泥古,读书而不尽信书,择善而从之,灵活权变,常有发挥,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脏腑背俞穴考》、《绝骨穴考证》、《浅谈(内经)缪刺法》及《中国足针疗法》等多篇文章和专著,从古代文献及临床应用的角度,对针灸穴位和刺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切脉望舌,重视经络

反复强调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他在针灸治病中十分重视四诊,他常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他强调除观察舌体形态外,还要仔细辨别舌体的位置和活动情况,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切脉方面,他认为既要掌握寸口诊法,也需全面了解三部九候诊法。首先要识别正常脉象,理解脉的“胃”、“神”、“根”。只有熟悉正常的脉象,才能进一步识别病脉,在此基础上,方能查脉辨证,然后拟定治则。此外,对于不见于寸口的“反关脉”、“斜飞脉”,亦须注意循按,免误为无脉,贻笑大方。他在临床上十分重视经络理论,在诊治疾病时非常注重体表穴位的压痛检查,借以分析内部脏器的病变情况。同时重视针感传导,要求在治疗时气至病所。他认为针刺时通过改变针尖的迎随方向,和针刺的操作手法,可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注重循经取穴,提高疗效。他在临床上重视循经远道取穴,常收到良好的疗效。

3、调神为先,气至病所

他治病,首先强调调神,他常言:针灸凭一根小小银针治疗上百种疾病,调神是一个很重要方面。他认为调神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者自身勤练手技,才能得心应手,操作时不伤到“神”;二是医者在操作中聚精会神,细心体察针下感觉,辨别经气的虚实和是否被激发。因此,他强调医者勤练针刺手法,在针刺进针前全神贯注,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并强调心静气和,切忌针刺时心神分散。他在针刺时眼神集中,从不言笑,进针之时,病人常无痛感,不知不觉中针已人穴,深得病人信赖。他一直认为针灸治病以气为要,这是因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针灸治病的机制,就在于调节经脉之气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故在临床上先师十分重视经气的调动。在针灸临床上,他根据自己的见解,以“得气”如何作为针灸取效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对针刺难以得气,特别是效果不明显的病人,又常辅以补益气血之大剂,往往相得益彰,疗效颇佳。

4、注重手法,善用补泻

针刺手法与疗效关系密切,他尤其重视针法的实际应用。进针手法当轻缓,进针速度要慢,捻转角度要小,既减轻破皮的痛感,又不致损伤血管。出针手法,也须轻缓,切不可一抽而出,以避免出血伤气。进针后,他认为要加强捻转,适当提插,待得气后,乃可运用补泻手法。同时为达到治疗目的,可以变动针尖的迎随方向,运用手法来改变传导路线,引导经气直达病所。当然,针刺手法的运用,宜因人而施,因病而异。如针治小儿,不宜深刺久留针,可点刺不留针;也不宜慢刺捻转,可选用《灵枢·官针》中的半刺法。他不但注重针刺手法,尤擅运用补泻。不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还是呼吸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法,他用来得心应手。至于复式补泻手法,他多以提插、捻转为主,结合徐疾、开阖、迎随、九阳数、六阴数等基本补泻手法综合而成。他能灵活运用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子午捣臼等60余种针刺手法,根据不同辨病分型,在临证中灵活运用,如把治疗“治寒气小深”的齐刺法,应用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疏通局部经络,取得良好的疗效。

5、针药并用,综合治理

经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疑难杂证,每每需要准确辨证、综合治理,包括针、灸、拔火罐和药物,有时药物内服外用兼备方可。他擅长中药治其内,针灸治其外,针药并治疑难病,对于颈椎病、腰椎病、颈腰椎问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三叉神经痛、面瘫、脊髓炎、类风湿、风湿、各种关节炎、胃下垂、胃肠病、肝胆疾患、哮喘、咳血、头痛、脑瘫等病症均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对中医治疗脑病有独特技巧。他重视四诊合参,辨证施针用药,其精选方药,重视配伍,少用贵重紧俏之品,常量中病即可,每于平淡轻清之中建奇功。

6、调整阴阳,补肾祛瘀

在临证时常言“知为病者,先调阴阳”。他非常重视对阴阳经气的调节,认为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机体阴阳调和,则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他治病取穴常兼顾阴阳经穴的搭配,尤其是重视任、督经穴的运用,常用穴位有:督脉以人中、百会、大椎、神道、身柱、至阳、脊中、命门、腰阳关为主;任脉以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鸠尾、膻中、廉泉、承浆多用。在精选穴位的同时,他通过辨证,采用不同的针法手法来协调阴阳,借助手法变化来补偿阴阳之不足。如选用透刺法,取穴多从阴经透向阳经,一穴两用,阴阳并治,一阴一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可沟通表里两经之经气,达阴阳平衡。或对阴阳经经穴,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或补阴泻阳、或补阳泻阴,将针刺手法与经络腧穴密切结合起来,以最终达到调和阴阳的目地。

科研成果

申报的3项国家级、省级课题成功立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齐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经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开展了《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及试验研究》、《齐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脑梗塞的临床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获奖情况

200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医师奖。

荣誉称号

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学会委员、常委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社会活动

曾两次赴阿尔及利亚参加援外工作。

出版著作

主编《现代实用足针疗法》、《中国足针疗法》等专著,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

主要论文

1.施丽俊,李家康.针刺结合红外线及微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04):106-107.

2.李家康,焦杨,丁德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32例临床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8,(07):16-17.

3.雷慧敏,李家康.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05):54-55.

4.费兰波,李家康.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01):49-50.

5.周亚娜,向楠,李家康,焦杨.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96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04):82-83.

6.李斌,李家康.针刺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4,(11):2106-2107.

7.焦杨,李家康.青龙摆尾针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8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04):729-730.

8.罗惠平,李家康,焦杨,郑自芳,杨毅红.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19):2945.

9.陈婕,王成银,李家康.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选穴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1999,(05):41-42.

10.李家康.青龙摆尾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8,(01):48-49.

传承图谱

李家康→焦杨、费兰波。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9-0044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