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杨震,男,汉族,陕西省西安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1970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进修深造。师从于著名中医老专家王新午、麻瑞亭两位先生,现就职于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附属医院)国医馆。是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姓名
性别
民族
籍贯
出生日期
临床职称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郁病 、杂病 、亚健康。
教育经历
1964年毕业于西安中医讲师团。
1970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进修深造。
工作经历
现就职于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附属医院)国医馆。
学术思想
1、倡导“肝系疾病”理论
认为西医以解剖学说为主要内容来认识肝病,形成了“肝脏疾病”的认识论,而中医以脏象学说为主要内容认识肝病,形成了“肝系疾病”的认识论,它与肝的生理特点紧密相关。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喜条达、主谋虑、藏血、舍魂、生筋,在窍为目、在声为呼、与胆相表里,并通过经络,与脾、肺、心、肾、四肢等相关系。当其发生病理变化时,在临床上就会出现种种病症,如气郁、胁痛、积聚、黄疸、鼓胀、血证、不寐、震颤等。这些病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血液、内分泌、神经系统,包涵了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昏迷、各种黄疸等。由于理论认识不同,使中西医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2、崇尚丹溪“相火学说”
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崇尚朱丹溪“相火学说”,应用《相火论》的观点,并依据病毒性肝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表现特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乙肝病机的认识水平。同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五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五类证候进行论治,是杨震主任医师诊治病毒性肝病的一大特色。
3、紧扣“肝经血热”环节
在乙型肝炎的诊疗方面,他对其发病的全过程有其独到的认识。他认为:乙型肝炎的临床主症,早期表现在气分,后期表现在血分。外因湿热毒邪侵入人体,潜伏血分而形成“血分伏邪”;内因多为情志不遂所致的“肝气郁结”,内外相合,导致“肝经血热”,此乃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病机;气郁日久,阻滞脉络则致肝络瘀滞;邪留日久,耗气伤阴,乃致肝脏虚损,常常累及脾肾。总之,乙肝的病变基础是“肝郁”,主要病因为湿﹑热﹑毒﹑瘀﹑虚,而中转环节为“肝经血热”;在辨证方面自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疗原则应注意四点:一是疏通气血,调达为要;二是体用结合,补泻适宜;三是明辨标本,缓急有度;四是整体治疗,兼顾七情;在治疗用药方面,清代王旭高著《西屋夜话录》集各家治病之大成,按肝气、肝火、肝风三大类提出了治肝二十三法,颇受后世推崇。但其分类较繁,先生参考现代治疗肝病的体验,本着执简御繁的原则,归纳出“治肝十法”,即:凉血解毒法﹑芳香化浊法﹑疏肝理气法﹑疏肝健脾法﹑疏肝利胆法﹑柔肝养阴法、健脾温肾法﹑清肝熄风法﹑活血化瘀法﹑通络利水法。在此十法的指导下,组方40余首,自拟经验方16首,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施用于肝病临床。
4、重视“病机十九条”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医生诊治疾病,就是要详细审察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认真分析探求病因病机,掌握病变机理,根据疾病变化,结合气候变化立法制方。他认为《内经》“病机十九条”是学习病机的经典文献,它以五脏为纲者五条,以上下为纲者两条,以六气为纲者十一条,临床应用要注意做好确定病变部位,辨别疾病性质以及类证之间鉴别,以便“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的目的。“病机十九条”阐述了掌握病机的重要性,奠定了中医病机学说的基础,提出了通过“审证”达到“求因”来掌握病机的方法。
5、注重辨证辨病结合
中医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所作出的诊断过程。也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而证则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综合概括。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藏象、经络、病因、病理等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四诊资料为依据,辩明其内在联系,各种病变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四时、地域等关系从而作出的诊断过程。
西医辨病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西医病理、生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的改变,以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探讨证侯的内在机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有特异性诊断及判断疾病预后的客观量化指标。
他认为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优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总体把握及推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规律,并且综合中西医各自的长处。二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科研水平,促进中医辨证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科研成果
1、“乙型肝炎中医病机规律探讨”和“电子计算机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分别获西安市政府1986年科技进步三、四等奖。
2、“碧云砂乙肝灵”获陕西省政府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3、“中药肝毒清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实验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4、“健肝口服液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5、《黄元御医学全书》合作整理研究项目荣获西安市卫生局1997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
6、《麻瑞亭治验集》合作整理研究项目荣获1997年度陕西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二等奖。
7、研制开发的船舱式饮片储藏柜和活动饮片调剂柜均获国家级专利。
获奖情况
1990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此外,荣获“陕西省名老中医”等称号。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申中心新药评审委员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
《世界中医药》杂志编委
《陕西中医》杂志编委
主要论文
1.杨震,王安平.丹溪相火学说探讨[J].陕西中医,2000,(11):506-507.
2.杨震.运用相火学说诊治肝病初探[J].陕西中医,1994,(11):506-507.
3.杨震,刘前进,张国统,程训明,孙新民,薛映宏.碧云砂乙肝灵治疗乙型肝炎341例[J].陕西中医,1987,(05):204-205.
传承图谱
王新午、麻瑞亭→杨震→郝建梅、凌嫚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