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

孙宇,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暨脊柱外科研究所领导核心组成员、颈椎外科专业组负责人。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姓名
性别
专业
临床职称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执业地点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颈椎疾患以及其他脊柱疾患,包括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畸形、颈椎创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教育经历
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
1994年1月-1994年7月,为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院骨科访问学者。
1999年9月-1999年11月,赴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进修。
工作经历
1984年-1990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
1990年,晋升为主治医师。
1994年8月-1998年7月,在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院骨科工作。
1998年8月-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98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暨脊柱外科研究所领导核心组成员、颈椎外科专业组负责人。
2004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任主任医师、副教授。
研究方向
1、颈椎退行性疾患——颈椎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颈椎病的病因学和外科治疗学研究。
2、脊髓损伤外科治疗的探索和实验研究。
科研成果
1990年首先在国内将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并在2000年报告了该项技术长期随访的结果,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1993年对颈椎椎弓根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确定了主要解剖和临床应用的有关参数,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提出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0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损害。
2001年系统总结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时机的选择,并在2002年报告了外科治疗的随诊结果,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2年证实颈椎小关节滑膜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存在,不稳定导致的创伤性炎症对颈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应用国产磷酸钙人工骨进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获得成功,并在2003年报告了治疗的随诊结果,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2002年系统总结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的长期疗效观察,证实了其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确切疗效,同时发现颈椎僵硬和轴性症状是术后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003年在国内开始应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技术——人工颈椎椎间盘(Bryan Disc)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2004年报告了近期临床观察结果。
2004年应用大鼠自体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获得初步结果,该结果对于人类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2004年报告了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一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改善率、缩短恢复期,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5主持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及其相关研究。
2006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对国产新型超声手术刀在颈椎外科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尤其是对于超声手术刀在颈椎外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为产品的改进和定型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使国产新型超声手术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颈椎后凸畸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治疗了许多重症先天性和后天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一例后凸角度高达125度,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报告。
2007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中长期临床和影像学(X线片和MRI)随访结果,证实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仅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同时对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008年在国际上报告了影响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度以及异位骨化的原因及对策。
2008年11月在国内报告了颈椎后路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原因以及对策,采用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术后颈部慢性疼痛、僵硬的不良反应。
2009年11月在国内首先报告了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年长期随访的结果,从临床和影像学二个方面证实了这一高新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系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学术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脊柱非融合技术学组副组长
华裔骨科学会理事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脊柱发展与创新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2002年7月受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邀请,参加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届马来西亚颈椎外科专题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专题报告和手术表演。
2002年11月受国际脊柱科学发展基金会(Spinal Science Advancement Foundation,SSAF)的邀请,作为国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现代脊柱(current spine)”系列讲座的特邀教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为亚太地区的脊柱外科医师作了“颈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和“创伤后颈椎后凸的处理”专题讲座,并演示了最新一代颈椎人工椎间盘的手术技术和其他脊柱外科手术操作,获得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其他教员以及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80余位脊柱外科医师的好评。
2005年5月在第19届国际椎间盘内治疗学会(International IntrodiscalTherapy Society,IITS)与脊柱微创外科学会年会上(200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宣读了论文“应用磷酸钙人工骨进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的前瞻性研究”,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2006年5月在第6届国际脊柱功能修复与重建学会(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SAS)年会上(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人工颈椎椎间盘应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Bryan人工椎间盘的应用及经验”,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在第23届国际颈椎外科研究学会欧洲分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Society, CSRS,European Section)年会上(比利时),报告了“Bryan人工椎间盘的应用结果以及相关问题”的论文,受到了与会的各国医生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2008年1月在首届国际脊柱功能修复与重建学会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分会(Asian Pacific 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APSAS)年会上(韩国,首尔),带领颈椎人工椎间盘研究课题组作为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代表团参会,提交的4篇有关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均被大会学术委员会录用,并全部获得大会发言交流。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脊柱功能修复与重建学会主席以及其他国际知名教授的高度评价。
2008年5月在第8届国际脊柱功能修复与重建学会(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SAS)年会上(200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作为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代表团参会,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The X-ray and MRI assessment of upper and lower adjacent segmentdegeneration minimal 2 years after single level Bryan disc replacement”和“Cervical spine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clinical outcome”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2008年11月在国际脊柱内固定学会(AO Spine International)2008达沃斯论坛(瑞士,达沃斯)上,作为国际讲师团成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脊柱外科医师介绍了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的原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和技巧,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经验。
2009年5月在第9届国际脊柱功能修复与重建学会(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SAS)年会上(2009年,英国,伦敦),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脊柱外科医生一起参会,在大会上报告了论文“Segmental Kyphosis after Bryan Disc Replacement---Possibl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和“TheIncidence and Predilection Site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Bryan DiscReplacement”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主要论文
1.孙宇,刘鑫,樊东升,傅渝,潘胜发,张凤山,张立,王少波,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9(06):1019-1026.
2.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张立,于淼,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09):769-776.
3.孙宇.对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混合应用的初步认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01):8-9.
4.孙宇,唐冲,潘胜发.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征象与颈椎椎间盘-关节突角变化规律的相关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01):25-30.
5.孙宇.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06):483.
6.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01):1-7.
7.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影响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1,9(05):260-262.
8.孙宇,赵衍斌,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周方,刘忠军.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06):474-479.
9.孙宇.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和相邻节段疾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01):3-4.
10.孙宇.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03):255-257.
11.孙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选择[J].脊柱外科杂志,2009,7(05):317.
12.孙宇.无症状退变性颈脊髓压迫: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临床现象[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01):12-13.
13.孙宇.关于轴性症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04):289.
14.孙宇.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01):11.
15.孙宇,潘胜发,张凤山,张立,刘忠军,周方,刘岩.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出现的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01):13-17.
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