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苏培强

苏培强,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科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兼任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国际脊柱侧凸基因研究组成员。

姓名

苏培强

性别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博士生导师

执业地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脊柱侧凸、脊柱肿瘤等,多指(趾)、并指(趾)、短指(趾)、青少年脊柱侧弯等骨科遗传病。

教育经历

1993年9月-1998年7月,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

2000年9月-2003年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外科,获硕士学位。

2005年9月-2008年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科,获博士学位。

2005年7月-2005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进修。

工作经历

1998年7月-2000年9月,在深圳沙井人民医院外科工作。

2003年7月-200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工作。

2009年9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畸形与退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骨病的遗传学基础与致病机理。

科研成果

2003年,主持研究“新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主持研究“新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2008年,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因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关系研究。

2006年-2008年,承担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项目:TGF-b与IGF-1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2007年-2009年,承担广东省社会发展计划基金项目: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外科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2007年-2009年,承担中山大学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基因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关系研究。

2008年,股骨颈骨折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201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基因的多阶段研究。

2008年-2010年,承担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计划基金项目: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数据库的建立与基因研究。

2009年-2011年,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遗传性股骨头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理研究。

2009年-2011年,承担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计划基金项目:椎间盘退变中的干细胞调节。

2011-2013年,承担广东省社会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广东省青少年脊柱侧凸普查网络的建立与机理研究。

2011年-201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新致病基因的克隆。

获奖情况

2010年,入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术兼职

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国际脊柱侧凸基因研究组成员

主要论文

1.崔尚斌,刘少喻,苏培强.应用Smiley face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0):878-882.

2.周航,周太峰,苏培强.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01):82-85.

3.杜庆钧,苏培强,何家强,黄明光.BFGF、PDGF对兔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06):746-748.

4.林翔,杨军林,苏培强,邹学农,谢超凡,王其飞,黄紫房.1例基因芯片筛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02):168-172.

5.林翔,杨军林,邹学农,苏培强,黄紫房,谢超凡,王其飞.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J].广东医学,2012,33(21):3191-3193.

6.黄紫房,杨军林,朱青安,邹学农,苏培强,谢超凡,林翔,赵卫东.角棒与圆棒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中抗旋转能力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04):325-328.

7.刘庆余,高明,陈建宇,苏培强,黄东生.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02):174-177.

8.许杰,彭焰,苏培强,唐启彬.外科见习考核成绩的分析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0):3189-3191.

9.许杰,李春海,唐启彬,苏培强.临床外科入门途径新模式的应用思考[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05):392-393.

10.胡文彪,黄伟东,苏培强,黄东生,张文通,殷海东.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比较[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04):267-268+273.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