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文

刘又文,男,河南省灵宝人,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毛天东教授学术继承人,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髋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姓名
性别
民族
籍贯
出生日期
临床职称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执业地点
诊治范围
擅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先天性疾病、髋关节周围创伤等各种原因所致髋部各种疾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
工作经历
1987年分配到洛阳正骨医院工作至今,历任医师、主治医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髋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措施、中医药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改良微创治疗髋关节周围疾患等研究。
科研成果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省级课题多项。主持并参与完成省级相关课题15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三等奖、河南省中医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多项奖励。出版著作5部,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获奖情况
荣获“河南省名中医”、“特级名医”等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科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
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河南省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关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骨关节病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创伤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保髋工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髋关节外科学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骨坏死与关节修复重建学组副组长
河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曾多次赴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先进医院交流学习,主持建立中德髋关节交流中心,广泛开展与美国、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出版著作
副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主要论文
1.刘又文.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与展望[J].中医正骨,2016,28(03):1-4.
2.刘又文,谭旭仪,高书图,陈献韬,贾宇东,孙瑞波.当归补血汤对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NO、ET-1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0):10-12.
3.刘又文,谭旭仪,陈献韬,张晓东,刘立云,贾宇东,孙瑞波.当归补血汤对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TXB_2及6-keto-PGF_(1α)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08):29-31+34.
4.刘又文,王玉辉,贾宇东,张晓东,王会超,高书图.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清骨钙素与降钙素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03):248-250.
5.刘又文,王会超,张晓东,朱英杰.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中医临床研究,2013,5(01):104+106.
6.刘又文,陈柯,耿捷,沈素红,陈献韬,张晓东.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医正骨,2010,22(10):36-37.
7.刘又文,陈献韬,陈柯,杜贵强,张晓东,李建明.手法复位髓内钉微创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2010,22(05):24-26.
8.刘又文,高书图,陈献韬,米豫飞,陈柯,李建明,张颖,张晓东,田可为.前外侧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06):1-4.
9.刘又文,陈献韬,米豫飞,陈柯,李建明,张晓东,田可为,张颖.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9,21(03):13-15.
10.刘又文,高书图,张宏军,杜志谦,陈献涛,段卫峰,杜贵强,耿捷,李建明.髋关节牵开成形器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16):1-3.
11.刘又文,高书图,张宏军,陈献韬,陈柯,李建明,张晓东,常正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塌陷预测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02):1-3+6.
12.刘又文,陈献韬,张晓东,时国富,李建明,毛天东.内外兼治膝关节慢性滑膜炎77例[J].新中医,2006(07):77-78.
13.刘又文,时国富,陈献韬,张晓东,李建明,毛天东.平乐补肾益气壮骨丸治疗骨折延迟愈合84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6(03):27-28.
14.刘又文,陈献韬,毛天东.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治疗[J].中医正骨,2006(02):37-38.
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