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黄

大黄,中药饮片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通用名称

大黄

英文名称

Rhubarb Root and Rhizome

汉语拼音

Dahuang

药品类型

攻下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23.00元-25.00元/千克

成分

1、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番泻苷A、B、C、D,鞣质。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1.5%。含游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

性状

1、大黄片:为厚片或小方块,厚0.2-0.4cm,直径3-10cm;斜切片长达15cm。周边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残存的红棕色至黑棕色外皮。切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质轻脆,易折断。有清香气,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2、酒大黄:表面深褐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质坚实,折断面浅棕色。略有酒香气。3、熟大黄:表面及断面均呈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香气,味微苦。4、醋大黄: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偶有焦斑。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5、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6、清宁片:为熟大黄粉末加工的圆形厚片,直径约1.2cm,厚0.2cm。表面呈黑色,质细而坚硬。具特异香气。

主要功效

1、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2、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适应病症

1、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2、酒大黄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药性分析/方解

味苦,性寒;归大肠、脾、胃、肝、心包经。本品苦寒沉降,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泻下攻积之要药,各种积滞便秘皆可运用,尤以治实热积滞便秘最宜。入气分,既能直折上炎之火热,又能清导下焦之湿热,凡火热上炎或下焦湿热之证皆宜。入血分,既“大泻血分实热”,又“破一切瘀血”,有凉血止血、通利血脉之用,凡血热出血及血脉瘀滞诸证皆可相机为用。

规格

统片。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2、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善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热;炒炭常用凉血止血。

不良反应

1、大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刺激性症状,可见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泻、肠鸣等;长期服用也可导致“泻剂结肠”,即继发性便秘,此因损害肠壁神经所致。

2、大黄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损伤,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等,甚至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肝硬化。

3、大黄素、游离蒽醌等动物研究有肾损害和潜在致癌性的报道,虽然临床尚未发现,但应引起重视。

禁忌

1、大黄性寒,味苦,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故脾胃气虚或阳虚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不饥不食,胃腹冷痛胀满,气短乏力,大便溏薄或泄泻,脉细弱无力,舌质淡,苔白等症者,应忌用。

2、大黄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于损伤正气。如非实证者,不可妄用,如老年体衰、婴幼儿气血未充、产后、病后恢复期等应慎用。临床如需使用,也应在辨证中配伍扶正药物,且剂量不可过大,中病后即止,不可过剂。

3、凡妇女妊娠期、哺乳期,皆禁用;月经期间慎用。大黄其性主降,主沉,有趋下的作用,且擅活血化瘀,故妇女在妊娠期间禁用,以防损伤胎元,导致流产、早产;哺乳期间禁用本品,以免通过乳汁而导致小儿腹泻、腹痛;月经期间慎用本品,以免导致月经过多。

4、大黄擅长泻下通便,但只适用于实证、热证之便秘,对于便秘不通且伴见气短汗出,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虚证、寒证之便秘,大黄则应忌用。临床上最常见的老年气虚之便秘,妇女产后血虚之便秘,尤当忌用。

5、大黄性寒,故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者忌单味药服用。

6、麻疹,阳痿,早泄,无精少精者,期前收缩,记忆力减退者慎用。

7、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者,小儿智力低下者忌用。

8、大黄泻下攻积作用强大,易伤人体正气,久病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患者忌单味药服用;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胃癌、直肠癌、骨质疏松、佝偻病、慢性苯中毒、子宫脱垂患者忌用。

9、大黄可加重盆腔充血,故妇女经期及盆腔炎者禁用。

10、大黄有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故低血压者不宜长期服用。11、表证未罢,血虚气弱,无实热、积滞、瘀结者慎服。

12、《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13、《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14、《雷公炮制药性解》:“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禁用。”

15、《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注意事项

1、大黄不宜与咖啡因、茶碱、铁剂、洋地黄、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合用;不宜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药合用,因其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不宜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维生素C合用,因其能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不宜与异烟肼同用,容易形成鞣酸盐沉淀,使吸收减少,影响疗效;大黄与苯巴比妥、磺胺、青霉素、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不宜同用;酚妥拉明可拮抗大黄的止血作用,故不宜同用;氯霉素可降低大黄的泻下作用,故不宜同用;药性炭、鞣酸蛋白、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可减少大黄的吸收,故不宜同用。

2、大黄忌冷水,恶干漆。禁食猪肉。欲取通利者,不得骤进谷食,因大黄得谷食,则大便不能通利。

3、引起大黄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过量及长期使用,故临床上应掌握用量及中病即止。

4、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蒽醌苷,其中主要是番泻苷。但大黄又含有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同时具有收敛作用,服后可出现先腹泻后便秘现象。这是因为若本品水煎加热时间过长,易于使蔥醌类化合物及结合性大黄酸和其类似成分破坏较多,而鞣酸等成分则大量煎出,从而出现便秘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

大黄配枳实:攻下热结,调畅气机有利于通下热结。大黄泄热涤实,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枳实行气降逆,通畅气机破气除痞,化痰除积。二药合用,一则攻下热结,二则调畅气机有利于通下热结。

药理作用

1、大黄具有泻下、抗炎、解热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淋病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重用大黄还可疏通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淤积,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

3、有人报道,大黄酚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用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处理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表明大黄蒽酮衍生物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附注

药代动力学:蒽醌衍生物是大黄主要成分,口服易吸收,给药24h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小鼠灌胃大黄素后,主要分布于肝、肾和胆囊。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原形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极性增高,利于随尿液排岀。主要经肾和肠道排出体外。兔耳缘静脉注射大黄酚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α为9.60min,分别速率常数为0.072min,t1/2β为139.27min,血浆中大黄酚的消除速率常数β为0.0049min。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