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三七,中药饮片名。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通用名称
英文名称
汉语拼音
药品类型
处方类型
医保类型
参考价格
成分
本品主要含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性状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主要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适应病症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临床应用及指南
三七自明代以来,被临床医生视为化瘀止血良药。因其擅长化瘀和血,瘀化血自归经,血和则肿消痛止,故有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之效。并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之妙。故为用于治疗瘀血出血,瘀血疼痛常用之品。兼有补益之功。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颇为近人所重视。
药性分析/方解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用法用量
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禁忌
1、对于阴虚内热体质之人及阴虚内热所致的各种出血患者忌用本品。在特殊情况下,可与滋阴养液的药物同用,总之应谨慎使用。
2、因热邪炽盛所致之呕血、衄血或皮下紫癜等血证,伴见发热口渴者,应与清热凉血的药物同用较好。
3、对无瘀证者,尤其又见有血虚之呕血,衄血者不宜过多使用本品。
4、三七有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妊娠妇女可能对子宫及胎儿构成危害,导致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孕妇当忌用。
5、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可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故心脏传导系统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注意事项
1、生三七可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胆固醇升高的幅度,但熟三七可使其增高,故临床上针对不同的患者应有所区别。
2、少数人口服三七可出现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如痰中带血、鼻衄、齿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一般可在继续服药过程中减轻或消失。重者应减量或停药。
药理作用
本品能够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能够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流量;能够提髙体液免疫功能,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能够明显治疗大鼠胃黏膜的萎缩性病变,并能逆转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贮藏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