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西药名。为免疫调节药。用于治疗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黏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通用名称
英文名称
汉语拼音
药品类型
处方类型
医保类型
参考价格
成分
本品系用健康猪脾脏为原料,提取的多肽、氨基酸和多核苷酸等。
性状
(1)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转移因子注射液:无色或微黄色澄清液体。(2)转移因子胶囊:内容物为类白色粉末。(3)注射用转移因子:白色或微黄色疏松体,溶解后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
1、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
2、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
3、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黏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规格
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10ml:10mg(多肽):300μg(核糖)。转移因子胶囊、注射用转移因子、转移因子注射液:2ml:3mg(多肽):100μg(核糖)。
用法用量
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
转移因子胶囊:
口服。推荐3-6mg/次(1-2粒/次),2-3次/日。
转移因子注射液、注射用转移因子:
皮下注射(淋巴回流较丰富的上臂或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端为宜,也可用于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一次1-2支,每周1-2次或遵医嘱。
临床应用及指南
1、王利云通过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辅治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得出结论转移因子口服溶液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改善肺功能,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淮海医药,2019,37(04):383-385.)
2、马会云通过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分析,得出结论通过采用转移因子和全面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采纳和应用。(皮肤病与性病,2019,41(02):247-248.)
3、陈日新通过转移因子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得出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伐昔洛韦联合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复发。(皮肤病与性病,2019,41(01):49-51.)
不良反应
尚未见有关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
2、本品为多肽、氨基酸和多核苷酸组成的混合液,未添加任何防腐剂,极个别产品如因运输等原因出现浑浊或团状物时,禁止服用。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4、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5、老年用药:尚不明确。
6、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作用
本品为免疫调节药,对细胞免疫有增强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纠正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
贮藏方法
密闭,在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保存。
有效期
执行标准
(1)转移因子口服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G-037-2000-2008。(2)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G-037-2000-2008。(3)转移因子胶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G-039-2000。(4)转移因子注射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G-038-2000。(5)注射用转移因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XG-04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