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残余尿量测定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是一种评估排尿后膀胱内剩余尿量的医学检查。其原理在于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探测膀胱内剩余液体的量,或直接通过导尿管导出残余尿液来测量。检查结果若显示异常,往往提示膀胱功能受损或存在尿路梗阻等潜在问题。
类别
参考价格
是否医保
科室
相关指标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概述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是一种评估排尿后膀胱内剩余尿量的医学检查。其原理在于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探测膀胱内剩余液体的量,或直接通过导尿管导出残余尿液来测量。检查结果若显示异常,往往提示膀胱功能受损或存在尿路梗阻等潜在问题。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的检查目的主要是评估患者在排尿后膀胱内剩余的尿量,以此了解膀胱的排空能力和排尿功能。这一检查在临床上多用于帮助医生诊断膀胱疾病、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问题,以及评估相关治疗的效果。
1、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异常者
这类患者可能存在排尿困难、尿不尽等症状,通过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可以评估其膀胱功能,为治疗提供依据。
2、疑似尿路梗阻患者
尿路梗阻可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残余尿量增加。通过测定残余尿量,可以辅助诊断尿路梗阻及其严重程度。
3、前列腺疾病患者
如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前列腺体积增大可能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残余尿量增加。定期测定残余尿量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4、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这类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功能受损,可能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膀胱残余尿量测定对于评估其膀胱功能、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5、术后康复患者
对于接受泌尿系统手术的患者,如前列腺切除术、膀胱颈切开术等,术后定期测定残余尿量有助于评估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
风险提示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的方法包括直接通过导尿测定和间接通过超声测定。超声测定较为安全,无明显风险,导尿则可能出现感染、创伤、加重原有病情等风险。
1、感染
采用导尿法测定残余尿量时,需要将导尿管插入尿道并置于膀胱内,这一过程可能将外部细菌带入尿道和膀胱,引起或加重感染。导尿后需要大量饮水,以降低尿道感染的风险。同时,在导尿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创伤
在导尿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患者尿道存在狭窄、结石等病变,可能导致尿道或膀胱损伤,出现疼痛、出血等不适。医生应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并轻柔操作,避免暴力插入。
3、加重原有病情
对于已存在尿潴留的患者,不恰当的导尿操作可能加重尿潴留。长期或频繁导尿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受损,表现为膀胱收缩力下降、膀胱容量减少等。
一般无绝对禁用人群,但以下情况应避免选择导尿法检查,选择其他测定方式。
1、急性尿道炎患者
尤其是化脓感染时,导尿可能引起感染扩散,加重病情。
2、尿道狭窄或严重畸形患者
这类患者导尿困难,易导致尿道损伤。
3、膀胱功能严重受损患者
如膀胱破裂、膀胱癌晚期等,导尿可能加重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
4、精神障碍患者
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应慎重考虑,以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发生意外。
检查前准备
1、在检查前,患者应尽量排空膀胱,以减少膀胱内的尿液量,从而更准确地测定残余尿量。
2、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膀胱产生刺激,影响检查结果。
3、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大量饮水或使用利尿剂。
4、患者应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这有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无需空腹。
检查过程
尿液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导尿、超声检查等操作。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的检查部位是膀胱。
不需要麻醉。
用超声测定法时,无任何不适感,导尿法测定时可能会因有尿管插入而有轻度的疼痛不适感。
1、超声测定膀胱残余尿量
(1)准备工作:患者将膀胱内的尿液完全排出,然后平躺于检查床上,放松身体,以便医生进行超声检查。
(2)医生操作:医生会使用超声探头在患者的膀胱区域进行扫描,观察膀胱内的液性暗区,即残余尿液。医生会根据超声图像测量膀胱的长度、深度和宽度(或称为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
(3)计算残余尿量:根据超声测量的数据,使用公式计算残余尿量。常用的公式为,膀胱残余尿量=长度 × 深度 × 宽度 × 0.52。
2、导尿术测定膀胱残余尿量
(1)准备工作:患者需要尽可能排尽尿液后,保持平躺姿势,放松身体。医护人员准备带有刻度的量杯(或有刻度的尿壶)和无菌导尿包。
(2)医生操作:医生会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成人选择 F10~F14 号,儿童选择 F6~F8 号),并将导尿管轻轻插入患者尿道直至膀胱。插入导尿管后,医生会缓慢放出膀胱内的尿液,并用带有刻度的容器接取尿液,直至尿液停止流出。然后医生会缓缓向外拔管并向耻骨上轻柔施压,以使尿液尽可能排尽。
(3)计算残余尿量:通过读取带有刻度的容器上的数值,即可得到膀胱残余尿量的具体数值。
检查一般需要10~30分钟。
1、患者需要在排尿后立即接受检查,以确保测量的残余尿量准确。
2、超声检查时,患者应保持平静呼吸,避免过度移动或说话,以免影响超声图像的清晰度。
3、导尿过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避免紧张或用力抵抗,以免造成尿道损伤。
4、如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时处理。
各医院出报告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检查后30分钟内即可出报告。
检查后注意
患者应及时了解测定结果,并根据测定结果,及时咨询医生,了解残余尿量增多的原因,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干预措施。
结果解读
女性残余尿量不超过50ml;男性不超过20ml为正常水平。
残余尿量增多通常被视为异常结果,往往提示膀胱排空不完全,可能有尿液残留。可能的原因包括动力性因素和梗阻性因素。
1、动力性因素
(1)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通常由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变等引起,导致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异常,膀胱收缩乏力,从而引起残余尿量增多。这类情况需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干预,并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
(2)糖尿病性膀胱功能异常:糖尿病可导致膀胱功能受损,膀胱收缩能力下降,进而引起残余尿量增多。患者除了残余尿量增多外,还可能伴有尿失禁、尿不尽等症状。治疗时需控制血糖水平,并可能需要营养神经、促进膀胱收缩的药物治疗。
2、梗阻性因素
(1)前列腺增生:男性患者常见,增大的前列腺腺体压迫尿道,导致排尿阻力增加,尿液排出不完全,残余尿量增多。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缩小前列腺腺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2)尿道狭窄: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如炎症、外伤、手术等引起)的尿道狭窄,都会导致排尿受阻,残余尿量增多。治疗可通过尿道扩张、手术修复等方法改善。
(3)膀胱肿瘤、结石:这些病变可能堵塞尿道或膀胱出口,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残余尿量增多。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
3、其他
(1)长期憋尿习惯: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功能受损,导致残余尿量增多。应改变不良习惯,定时排尿。
(2)妊娠和分娩:女性怀孕后因子宫增大或分娩时压迫膀胱,膀胱收缩能力受影响,也可能导致残余尿量增多。这通常会在产后逐渐恢复。
对于受检者而言,由于检查报告内容均为医学专用术语,所以在拿到检查报告单之后,应当及时咨询开单医生。之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解读报告单内容,是由于报告单内容均为专业术语,而患者本身不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如果自行解读理解错误,会加重心理负担,引起不良情绪,还可能会延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特别提示
对于受检者而言,由于检查报告内容均为医学专用术语,所以在拿到检查报告单之后,应当及时咨询开单医生。之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解读报告单内容,是由于报告单内容均为专业术语,而患者本身不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如果自行解读理解错误,会加重心理负担,引起不良情绪,还可能会延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