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指单位体积(L)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这种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参与过敏反应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对于辅助诊断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类别
其他名称
参考价格
是否医保
科室
所属项目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指单位体积(L)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这种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参与过敏反应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对于辅助诊断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是否存在异常,从而评估有无过敏、寄生虫感染等相关疾病,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1、常规健康体检。
2、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打喷嚏、喘息等症状,怀疑与过敏有关时,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以辅助诊断。
3、如果到过寄生虫流行地区或者喜欢生食水产品、肉类,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辅助判断是否感染寄生虫。
4、怀疑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髓系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进行辅助诊断。
5、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比如怀疑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能会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风险提示
暂无禁用人群,具体以医生医嘱为准。
检查前准备
1、如果目前正在服用药物,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药物及其可能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决定是否需要暂停用药。
2、为了优化就诊体验,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应提前通过正规渠道预约挂号。就诊当日,确保携带齐全个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医保卡等,以便顺利办理相关手续。
3、检查前一天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维持身体状态的稳定,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4、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检查需要采集血液标本,因此,如果有晕血、晕针史,在检查前应告知医务人员,以便于医务人员作出适当的安排,从而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
5、检查当天穿宽松的衣物,不要穿袖口过紧过小的衣服,以免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
无需空腹。
检查过程
血液
由医护人员采集。
一般是抽取手臂部位的肘前静脉血。
无需麻醉。
抽血时可有轻度疼痛。
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检测过程中,受检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信息核对、静脉采血准备、采血、按压等事项。
1、信息核对
在医生开具化验单并缴费后,受检者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检验科。医护人员会仔细核对个人信息以及所需检查的项目,以确保准确无误。
2、静脉采血准备
信息核对完成后,受检者需要将手臂露出并轻放在采血台上。之后,医护人员会在手臂的适当位置扎上止血带,并指导受检者紧握拳头,这样做有助于静脉的充盈和显露。随后,医护人员会对手臂皮肤进行消毒。
3、采血
当准备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会用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持真空采血装置按静脉走向刺入皮肤、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以收集所需的血液样本。
4、按压
采血完成后,医护人员会松开止血带,并嘱咐松开紧握的拳头。同时,医护人员会将棉签或棉球轻轻按压在抽血点上。
该检查操作相对简单,一般在1~3分钟内就能完成。
1、抽血时,受检者应尽量保持放松,避免紧张,否则可能会使手臂肌肉变得紧绷,不仅会增加穿刺的难度,还可能增加穿刺时的不适感。
2、在抽血过程中,受检者不要随意移动肢体,以免采血针移位或造成其他损伤。
一般来讲,在检查后的1~2小时内可出报告。但是,不同的医院其内部流程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出报告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请以医护人员告知的领取报告单的时间为准。
检查后注意
1、用棉签或棉球按压抽血点数分钟进行止血,切勿揉搓,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如果有局部淤血,可在采血24小时后用热毛巾进行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3、采血后,建议短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尤其是使用采血手臂进行的活动。
4、检查完成后,应保持采血部位清洁、干燥,以免感染。
结果解读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正常参考范围为(0.05~0.5)x109/L。
1、非疾病因素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在午夜时细胞数会增多,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与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有关。
2、疾病因素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在这些疾病中,身体产生免疫反应来对抗过敏原。而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参与过敏反应调节的细胞之一,会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被动员并增多。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嗜酸性粒细胞会积极参与对抗寄生虫的保护性免疫应答过程,因此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的现象。
(3)皮肤病: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常伴有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这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被趋化并发生活化,从而引起其数量上升。
(4)血液病: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可能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使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失控,过度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
(5)某些恶性肿瘤:部分恶性肿瘤,特别是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某些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可能通过分泌特定因子或改变机体内免疫微环境的平衡,间接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数量增加。
(6)其他:除了上述疾病外,其他疾病如猩红热、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
1、时间因素
通常来讲,清晨时间段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会偏低。
2、应激或药物
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这会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
3、其他
在伤寒、副伤寒的初期,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的现象。
受检者在拿到检查报告单后,应当及时咨询医生,由医生给出明确的解释,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治疗。不要自行解读,以免理解不当而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延误病情。
特别提示
受检者在拿到检查报告单后,应当及时咨询医生,由医生给出明确的解释,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治疗。不要自行解读,以免理解不当而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