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途径特别是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综合活性的一项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广泛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陷的筛查测定,如因子Ⅶ、Ⅺ、Ⅷ、Ⅸ,同时也可用于出血疾病的初筛诊断以及肝素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临床上常将该指标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联合应用,以便对整个凝血系统进行评估。
类别
英文名称
参考价格
是否医保
科室
所属项目
相关指标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概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途径特别是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综合活性的一项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广泛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陷的筛查测定,如因子Ⅶ、Ⅺ、Ⅷ、Ⅸ,同时也可用于出血疾病的初筛诊断以及肝素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临床上常将该指标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联合应用,以便对整个凝血系统进行评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1、评估凝血功能。
2、诊断凝血因子缺陷及相关疾病。
3、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4、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
5、术前评估。
1、疑似或确定凝血功能障碍者。
2、接受抗凝治疗者。
3、需要手术者。
4、有血栓形成风险者。
5、肝脏疾病患者。
6、血液病患者。
7、患有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风险提示
一般无禁忌人群,具体以医生医嘱为准。
检查前准备
1、预约挂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症状选择科室就诊。
2、如果目前正在服用药物,则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药物及其可能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决定是否需要在抽血前暂停用药。
3、检查前一天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4、检查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
5、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6、检查可能需要采取前臂内侧肘部静脉的血液标本,建议穿宽松的衣物。
无需空腹。
检查过程
血液-血浆
患者需要配合医务人员采集肘部内侧、手背或足跟的血液。
1、前臂内侧的肘部静脉是最常见的采血部位。
2、如果肘部静脉不够明显或难以穿刺,则也可以选择手背的静脉。
3、新生儿或婴儿的常见采血部位是足跟。
一般不需要麻醉。
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轻微疼痛或刺痛感,程度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可以很好地忍受。
1、医护人员会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首先核对个人信息,确认无误后会选择适合的采血静脉。
2、若采集前臂内侧肘部静脉的血液,医护人员会让患者将前臂平放在桌子上,并暴露出肘部。
3、医护人员会在肘部上方系上止血带,并让患者握紧拳头,从而使静脉充血,便于穿刺。
4、医护人员会用碘伏或酒精棉片消毒局部皮肤,然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静脉,将血液样本抽出。
5、收集了足够的血液后,医护人员会移除针头,并松开止血带,叮嘱患者松开拳头,并让其用棉签或棉球按压在针孔上,直到出血停止。
检查从开始准备到完成采血,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3分钟,但可能需要排队等候。
1、放松肌肉: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尽量放松肌肉,特别是被采血的手臂或足部,并保持稳定,避免移动。
2、放松心情:保持轻松、平静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以免增加采血难度。
检查一般在1-2小时可取报告,具体时间可咨询就诊的医疗机构。
检查后注意
1、轻轻按压针孔部位3-5分钟左右,以帮助止血。
2、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在采血后短时间内抬高手臂,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3、观察采血部位是否有异常出血或血肿,如果发现持续出血或严重瘀伤,则应及时联系医生。
4、在采血后的几小时内,避免对采血部位进行剧烈的摩擦或压迫,以免造成皮肤下出血。
5、除非医生有特别指示,一般可以在采血后立即恢复正常饮食和轻度活动。但如果感觉头晕或不适,则应暂时休息。
6、保持采血部位清洁,避免接触污水,以免继发感染。
7、与医生详细讨论检查结果的意义,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结果解读
该检查需设正常对照值,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时间小于10秒时是正常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不同的试剂检测的结果有较大差异。
1、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会直接影响凝血过程,导致APTT延长。
2、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促进某些凝血因子合成的关键成分,当其缺乏时,某些凝血因子会减少,进而导致APTT延长。
3、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体内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或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缺陷,导致FⅧ或FⅨ缺乏,而使患者终身凝血功能异常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而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凝血因子的缺乏会使内源性凝血途径受阻,从而导致APTT延长。
4、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导致肝功能损害,影响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进而引起APTT延长。
5、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如果患有本病,则可能由于纤维蛋白被过度降解,影响凝血过程,使内源性凝血系统受到干扰,从而导致APTT延长。
6、其他:如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APTT延长。
1、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从而引起APTT降低。
2、应用某些药物:比如,维生素K类药物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使凝血功能增强,从而导致APTT降低。另外,若过量使用抗凝药物,则也可能导致APTT缩短。
3、妊娠晚期:孕妇在妊娠晚期,为了在分娩过程中减少出血风险,机体内的凝血因子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凝血因子Ⅶ、Ⅷ、Ⅸ、Ⅹ等水平升高,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从而导致APTT降低。
4、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会造成凝血系统亢进,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增加,从而使APTT缩短,但可能不如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明显。
5、其他: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也导致APTT降低。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其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特别提示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其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