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清热剂。具有清热生津之功效。主治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牙龈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越婢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为利湿剂。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证。症见发热、恶风寒、一身悉肿、口微渴、骨节疼痛;或身体反重而酸、汗自出;或目窠上微拥即眼睑水肿,如蚕新卧起伏、其颈脉动、按手足肿上陷而不起、脉浮或寸口脉沉滑。
补心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三。具有补心之功效,主治痰火扰心引起的心烦不寐。
小建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临床上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玉屏风散,中医方剂名。出自《究原方》。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症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
当归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温里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主治血虚寒厥证。症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麻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温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理血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症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临床上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葛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