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胃黏膜发生损伤,且累及黏膜下血管时,血管发生破裂,血管内的红细胞进入胃腔,就称为胃出血。胃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出血量、出血速度等因素有关。
1、如果胃出血量比较少,每日出血量为5~10ml,粪便性状、颜色无明显变化,但患者大便潜血试验为阳性。
2、如果每日出血量为50~100ml,患者可有黑便,即柏油样便。
3、如果每日出血量为300ml以上或者出血速度比较快,患者可有呕血的表现。
4、如果出血量比较多,血液由胃排入肠腔,会刺激肠蠕动,导致肠鸣音增强,排便次数增多,甚至可出现血便。当出现血便时,则提示患者出血速度较快,易出现危险情况。
5、如果短期内大量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心慌、四肢湿冷等表现,甚至会出现失血行休克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等,危及生命。
6、如果长期少量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消瘦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进行胃镜等检查时仅发现胃黏膜存在出血、瘀斑等改变,但血细胞未突破黏膜层进入胃腔,这种情况并不属于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