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病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疼痛。
- 1、间歇性跛行。发病中晚期,特别是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以后,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 2、温差性疼痛。当肢体动脉供血不足时,如果肢体受凉,动脉和末梢血管收缩,就会导致疼痛加重,一般秋冬加重、春夏减轻。
- 3、体位性疼痛。动脉缺血的患者在肢体下垂时,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脚部供血就要多一些,疼痛就会有所减轻。静脉缺血的患者在肢体下垂时,由于静脉回流不畅,会加重静脉淤滞的情况,就会导致小腿出现坠胀感、酸痛感。
- 4、持续性疼痛。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比如供血不足越来越严重,无法满足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静息痛。动脉缺血的患者在夜间会出现疼痛加重。此外,静脉极度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血栓形成等,都会阻塞血液回流,如果不能缓解,且病情持续加重,就会导致腿部持续困胀、疼痛。
二、感觉异常。
- 1、肢体麻木。在肢体缺血早期,患者会感觉肢体麻木、乏力,即感觉肢体有小针尖点刺的感觉,且用手按压两侧对称部位时,感觉患侧肢体有所不同。
- 2、蚁行感。患者感觉皮肤表面好像有蚂蚁爬过,一般多见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 3、畏寒。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畏寒的表现,即使夏天也不敢吹风扇、空调。部分年轻女性的大动脉血管没有异常,但末梢循环比较差,也会出现畏寒的表现。此外,末梢神经感觉异常也可能引起畏寒。所以,要注意区别畏寒的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皮肤损害。
- 1、皮肤颜色改变。部分患者的足部皮肤变黑,尤其两侧足部进行对比时,颜色变化更为明显。如果下肢颜色变得苍白,没有血色,就可能是由于肢体缺血导致的。当发现局部皮肤发红、灼热时,则表明局部可能存在炎症,比如丹毒、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等。此外,如果皮肤颜色发紫、发暗,则表明下肢缺血非常严重。
- 2、指(趾)甲及毛发改变。指(趾)甲、毛发是皮肤的附属器官,正常指(趾)甲的颜色是红润的,而且会不断生长,如果指(趾)甲长期不生长,且毛发脱落,变得稀疏,就可能是由于血管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患者需要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或者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 3、皮肤溃疡。病变初期,主要表现为局部色素沉着,皮肤颜色变暗、变黑,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以出现局部溃破、溃疡,从而形成反复发作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比如静脉淤滞所导致的溃疡,一般位于内外踝的上下方。
四、肢体脉搏改变。
- 正常情况下,动脉搏动和心跳的节律是一致的,如果房颤或者严重心律失常,则心跳和脉搏是不一致的。患者可以进行双侧脉搏对比,若发现一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而另一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者明显减轻,且出现皮肤颜色苍白、疼痛、趾甲生长缓慢、毛发脱落等情况,就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缺血。
.2f2b330.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