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弱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常见见于胃痛、痞满、反酸等疾病中。西医学消化不良、胃食管返流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其它名称

脾气虚证,脾虚证

发病部位

脾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胃痛、痞满、反酸、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症、胃、十二指肠溃疡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胃痛

多见为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得食则痛减或暂时缓解,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饮食喜热,胃部有冷感,四肢不温,倦怠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软弱无力。治宜温运脾阳,健胃和中,方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或理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2、痞满

多见为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3、反酸

多见为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麻科活人全书》)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不欲饮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或虚,或缓,或弱。
症情分析
脾主运化水谷,牌气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不欲食或纳少,腹胀,便溏:食后脾气益困,故腹胀愈甚;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牌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颜面、舌失于充养。故肢体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充斥形体,泛溢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或形体肥胖;脉或虚、或缓、或弱。为胂气虚弱之征。

治疗

治法
益气健脾
方药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药
人身、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炙黄芪、党参、生姜。
针灸治疗
针刺取合谷、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留针20分钟,宜平补平泻法或补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配选隐白、血海、丰隆、天枢、太冲、上、下巨虚等。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