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步态异常,表现为行走不稳或动作不灵活,步行时双腿间距宽,或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短小,双上肢无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随后愈来愈快。

英文名称

unsteady gait

主要病因

外伤、骨骼病变、脊髓病变、肌肉病变、神经系统病变

常见症状

行走不稳、动作不灵活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清酶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X线、CT、磁共振成像

发病部位

颅脑

就诊科室

骨科、小儿科、神经内科

症状

典型表现
步态不稳的典型特征是行走姿态缺乏平衡性和协调性,可能是跌跌撞撞、左右摇晃或是步幅大小不一致,甚至可能无法按照直线前行。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肌肉强直、运动迟缓、感觉障碍等异常情况。

原因

总述
步态不稳的病因众多,日常生活中腿部肌肉过度疲劳、外伤等可导致出现该症状。此外骨骼、肌肉、脊髓、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引起。
症状起因

1、外伤

外伤导致的骨折、肌肉扭伤,会引起步态不稳。

2、骨骼病变

如关节炎、佝偻病等。

3、肌肉病变

如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

4、脊髓病变

如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灰质炎、脊髓痨等。

5、神经系统病变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帕金森病、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

6、其他

如小儿高磷酸酶血症等。

常见疾病

骨折、关节炎、佝偻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灰质炎、脊髓痨、周围神经炎、帕金森病、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大脑炎症、大脑肿瘤等。

就医

门诊指征

1、长期持续存在走路不稳、行走动作不灵活情况;

2、伴肢体不自主颤动或瘫痪,肌肉痉挛、无力或萎缩;

3、伴下肢酸胀、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

4、伴下肢关节肿痛、僵硬、畸形、活动受限;

5、伴发热、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全身不适;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可及时去骨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小儿患者可及时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1、限制活动,适当休息,有助于缓解不适,防止病情加重。

2、因步态不稳,患者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因此外出最好有亲友陪同。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医生可能会对下肢等部位进行检查,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5、还可能需进行血清学等检查,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6、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7、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8、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步态不稳情况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2、除步态不稳,是否还存在下肢疼痛、骨折、畸形等表现?

3、您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4、您是否使用过药物进行治疗?什么药?效果如何?

5、您近期有过骨折、扭伤、肌肉拉伤等情况吗?是否进行过处理?

6、您曾经或目前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脑炎、脑外伤等脊髓、颅脑病变?

7、您是否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磷酸酶血症等疾病?有进行治疗吗?

8、亲属中有人患有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等疾病吗?

9、您平时吸烟吗?吸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10、您有饮酒习惯吗?每天饮酒量多少?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步态不稳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现在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可以选择哪些治疗方法?要住院吗?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会出现后遗症吗?

6、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有哪些?

7、若手术治疗,日常要如何进行护理?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评估一般情况。同时辅以X线、CT、MRI等检查来帮助查明病因。有时还会进行血液、脑脊液的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时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从前后、左右观察患者,注意观察身体和头部的姿势、肩部(有无脊柱侧弯和驼背)、双臂回旋(是否对称、协调)、步基(宽、窄)、步幅(是否拖曳、对称)、节奏(规整)、速度、稳定性等。

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是否升高,是诊断小儿高磷酸酶血症的主要检查方法。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等。同时也有助于脊髓灰质炎、脊髓痨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CT、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脑部器质性病变的诊断。

诊断

诊断原则
步态不稳经仔细观察可发现。医生会仔细询问症状、生活方式,并通过检查来明确是否患有严重原发疾病。同是会注意对脊髓、神经、肌肉等病变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异常步态的鉴别

(1)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快速往前,脚掌不离地,擦地而行,且身体向前倾,有一种要扑倒在地的趋势,这是震颤性麻痹患者的典型步态,也称帕金森病。

(2)蹒跚步态:是一种典型的异常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呈鸭步样。常见于神经系统疾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3)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常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4)痉挛性偏瘫步态:表现为患侧上肢通常屈曲、内收、旋前不能自然摆动,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患侧盆骨部提的较高,或足外旋画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足刮擦地面。常见于脑血管病或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5)失用步态:在没有任何感觉损伤或运动虚弱的情况下,失去使用下肢步行的能力,常见于脑积水或进行性痴呆。病人无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但不能自行站立或正常行走,表现步态不稳、不确定和小步伐,脚好像粘到地上,伴明显迟疑(冻结)现象和倾倒。

(6)老年步态:又称谨慎步态,是伴随年龄老化出现的步态变化,不伴明显脑部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常见不同程度的行走速度减慢,平衡不稳,正常行走的优美协调姿势减少,变得步伐小而僵硬,轻度宽基底和欲倾倒状。

(7)痉挛性截瘫步态:表现为患者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股靠近,小腿略分开,双足下垂伴有内旋。行走时两股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足前半和趾底部着地,用足尖走路,交叉前进,似剪刀状。常见于脑瘫的患者。

2、疾病鉴别

(1)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患者往往感到眼或肢体酸胀不适,或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天气炎热或月经来潮时疲乏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骼肌明显疲乏无力,显著特点是肌无力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此种现象称之为“晨轻暮重”。典型者表现为眼皮下垂、视力模糊、表情淡漠、咀嚼无力、抬头困难、走路不稳、下蹲困难等。

(2)脊髓痨:患者可出现阵发性电击样痛、锥刺样痛、风湿样痛、箍痛,疼痛部位为受累的神经根支配区域。深感觉减退或消失,病人走路不稳,常有如行走在棉花或地毯上的感觉。

(3)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走路不稳、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脑脊液检查和病毒分离有助于诊断。

(4)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

(5)颅内肿瘤:患者可出现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左右摇摆,如醉汉,伴头痛、呕吐。脑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6)小儿高磷酸酶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跛行或步态不稳、“X”形腿或“O”形腿、颅骨变形等。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

治疗

预计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因实施治疗。如由过度疲劳引起则无需特殊治疗。其他情况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理疗、手术等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

1、原发病的治疗

(1)骨髓炎和关节炎所致步态不稳,首先需积极抗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如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应使用维生素D制剂。

(3)重症肌无力常需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溴吡斯的明。

(4)脊髓灰质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

(5)颅内肿瘤手术治疗是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进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光动力学治疗。

2、康复治疗

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康复训练,可应用夹板鞋或腿支撑,以保持站立和行走的准确路线。鼓励患者坚持活动,走路时一定要有人陪伴,尤其是在不熟悉或者地面不平时。

预后

一般预后
预后情况视具体的原发疾病而定,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得到良好的恢复,保持正常的运动功能。但也有可能因对原发病的治疗不及时而出现不良后果。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