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厚腻

舌苔厚腻是中医舌诊中的一个术语,指舌面上的苔状物明显增厚,使医生不能透过舌苔看见舌质,而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中医学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湿浊、痰饮、食积等有形之邪在体内积聚所致;而在西医学中,该舌象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的表现。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症状
1、白厚腻苔
苔色白,苔质厚,颗粒坚紧,如水调米粉状涂布于舌上,布满全舌,或者边尖较薄,中部和根部略厚。
2、黄厚腻苔
苔色为淡黄、深黄或黄褐色等,苔质厚且致密、黏腻,甚至有黏液罩于舌面,多发生在舌根部或舌中部。舌色可为红色、暗红色,甚至绛色、紫红色等,当舌色为深红色时,常可同时见到红点或瘀点。
舌苔厚腻主要表现为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显著增厚的苔状物,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同油腻的物质一样紧紧附着于舌面,难以通过简单漱口或刮擦去除,舌苔会完全或部分遮盖住舌体,不能看见其颜色和纹理。舌苔的颜色可能是白色,也可能是黄色,具体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呕吐酸腐食物等症状。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舌苔厚腻可为多种原因所引起,主要可分为中医和西医两方面。其中,中医原因主要包括湿浊内蕴、痰饮内停、食积以及外感湿热等;而西医原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口腔清洁不当、精神压力、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
1、中医病因
舌苔厚腻常见于咳嗽、喘证、胃痛、胃痞、呕吐等中医疾病中。
(1)白厚腻苔:多为湿浊内蕴,使脾阳不得伸展,运化失常,导致湿浊、痰饮停聚于舌面所引起。此外,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物停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化湿生浊,胃气夹浊气上蒸,则会形成白厚腻苔。
(2)黄厚腻苔:多为体内湿邪或痰浊蓄积化热,或者外感湿热之邪侵犯脏腑,或者食积化热所致。舌苔越厚则病邪越重,苔色越黄则热邪越重。
2、西医病因
(1)饮食因素:比如,高糖饮食会为口腔细菌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其大量繁殖并产生酸性物质与细胞外多糖,这些物质与口腔脱落细胞混合后易致舌苔厚腻;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使舌苔变得厚腻。
(2)口腔清洁不当:不按时刷牙、漱口,或者刷牙方法不正确,无法有效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软垢和细菌。这些物质在舌面堆积,与口腔内的脱落细胞、唾液等混合,则会逐渐形成厚腻的舌苔。
(3)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自洁能力下降,进而容易形成厚腻的舌苔。
(4)口腔疾病:比如口腔念珠菌病、舌炎等。
(5)消化系统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胆囊炎、阑尾炎、胆道蛔虫病、肝炎等。
(6)呼吸系统疾病:比如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7)其他:比如附件炎、尿路感染等。
咳嗽、喘证、胃痛、胃痞、呕吐、口腔念珠菌病、舌炎、慢性胃炎、胆囊炎、阑尾炎、胆道蛔虫病、肝炎、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附件炎、尿路感染
就医
1、发现舌苔变得厚腻;
2、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吐、反酸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一般建议患者到中医科就诊。
2、若想明确西医病因,则可到口腔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前尽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染色舌苔的食物,如咖啡、浓茶、桑葚等,以免影响医生对舌苔的观察。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什么时候发现舌苔变得厚腻的?有没有发现舌苔颜色、质地有什么变化?
2、您还有其他症状吗,比如腹胀、食欲不振等?
3、您有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史吗?
4、您的饮食习惯怎么样?是否暴饮暴食?是否喜欢吃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
5、您近期情绪怎么样,是否容易焦虑、抑郁等?
6、您是否注重口腔卫生清洁?
7、您有哪些慢性疾病吗?
8、您在就诊前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1、我为什么会出现舌苔厚腻?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4、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5、回家后要注意什么?
6、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中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检查,以确定具体的中医疾病和证型,随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一些西医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西医医生首先会进行病史咨询,随后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胃肠镜等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
1、中医检查
(1)望诊:医生主要会观察舌苔的色泽、质地、润燥、厚薄等情况,同时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等。
(2)闻诊:主要为听患者的语言、呼吸以及有无咳嗽、呃逆、嗳气等声音。
(3)问诊:主要为询问患者舌苔厚腻出现的时间、饮食习惯、情绪状态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医生主要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如果患者存在腹部不适,则医生还会触摸腹部,确定有无压痛等问题。
2、西医检查
(1)一般检查:医生会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了解患者的基本生命状态。
(2)口腔检查:医生主要会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损害、牙龈有无红肿出血、咽喉部有无红肿充血等,以初步判断口腔健康状况。
(3)其他:比如触诊腹部、听诊肺部等,以帮助判断可能引起舌苔厚腻的西医病因。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进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2、血生化
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情况,进而帮助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和肝肾的功能。
3、病原体培养
医生可能会采集病变的口腔黏膜组织进行培养,以检测是否存在念珠菌等病原体,进而帮助确定引起舌苔厚腻的西医病因。
4、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等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舌苔厚腻,因此,医生可能会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进而帮助确定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大小等,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肝炎等可能导致舌苔厚腻的疾病。
胃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肠炎等可能导致舌苔厚腻的疾病。
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舌苔厚腻、身重困倦、食欲不振、呕吐酸腐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检查、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超声、胃肠镜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可能会将舌苔厚腻与腐苔等异常舌象进行鉴别;而西医医生可能需要将慢性胃炎、胆道蛔虫病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常引起舌苔厚腻的疾病进行鉴别。
1、中医鉴别
腐苔的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所致,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证。
2、西医鉴别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表现为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胃肠镜检查可确诊本病。
(2)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蛔虫自肠道上窜钻入胆道所引起。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主要症状为腹痛,还可能伴有轻度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便常规检查可发现蛔虫卵。
(3)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其临床表现因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最常见的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表现为口腔黏膜附着灰白色薄膜,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呈糜烂或轻度出血,严重者黏膜可形成溃疡坏死。病原体培养检查发现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或高里念珠菌可诊断本病。
治疗
舌苔厚腻患者应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证型或西医疾病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中药或中成药、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手术治疗等,以尽快去除病因、改善机体状态,缓解不适症状。
1、慢性胃炎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促进胃动力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多潘立酮等。需要注意的是,轻度异型增生可加强随访观察,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2、胆道蛔虫病
本病的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抗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为基本原则,常用药物包括阿托品、哌替啶、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若经保守治疗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3、口腔念珠菌病
患者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比如停用抗生素等。然后,患者需遵医嘱应用2%~4%碳酸氢钠溶液、氯己定溶液、咪康唑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还可全身性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胸腺素等药物。此外,对于出现异常增生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观察,若疗效不明显,应考虑手术切除。
详见对因治疗和中医治疗。
加味保和丸、香砂枳术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多潘立酮、阿托品、哌替啶、甲苯咪唑、阿苯达唑、2%~4%碳酸氢钠溶液、氯己定溶液、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胸腺素
如果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则需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1、方药治疗
临床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相关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白厚腻苔:常用方如平胃散、苓桂术甘汤等,常用中药包括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
(2)黄厚腻苔: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黄连温胆汤、枳实导滞丸、保和丸等,常用中药包括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山楂、六神曲、茯苓、莱菔子等。
2、中成药治疗
常用中成药包括加味保和丸、香砂枳术丸等,具体应由专业中医生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选择。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