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

恶寒(aversion to cold)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即使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的症状。中医学认为,恶寒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如外邪侵犯肌表、外邪入里、阳虚、痰饮内阻等,常见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的过程中,如感冒、温病、疟疾、肺痈、寒疝、痰饮、水肿、疮疡等。恶寒在西医中常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如流感、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通常与感染或炎症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
英文名称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症状
1、风寒束表之恶寒
恶寒明显,或有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或鼻塞流涕,气喘。苔薄白,脉浮紧。
2、风湿袭表之恶寒
恶寒发热,肢体困重,关节酸痛,头重如裹,胸闷,有汗而热不解,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濡缓。
3、凉燥袭肺之恶寒
恶寒明显,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4、邪郁少阳之恶寒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
5、邪伏膜原之恶寒
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弦迟。
6、少阴寒化之恶寒
恶寒肢冷,精神萎靡,但欲寐,常伴身肿、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而沉。
7、真热假寒之恶寒
恶寒,甚至寒战、神昏,不欲近衣被,胸腹按之灼热,烦渴饮冷、声高气粗,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焦黄而干,脉沉而滑数有力。
8、疮疡初期之恶寒
恶寒,甚至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9、寒饮内停之恶寒
恶寒肢冷,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涎液,眩晕。苔白滑,脉弦紧或弦滑。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恶寒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可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方面。其中,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犯肌表、外邪入里、阳虚、痰饮内阻等;而西医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中医病因
恶寒常见于感冒、温病、疟疾、肺痈、寒疝、痰饮、水肿、疮疡等疾病中。
(1)外邪侵犯肌表:外感六淫之邪或时行疫毒之气,侵犯肌表,使腠理闭塞,卫阳遏郁,不能温煦分肉,则可引起恶寒。
(2)外邪入里:若未及时治疗,外感病邪入里,邪正相争,则可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若邪热深伏于里,导致阳气内聚而不能外达,则可引起真热假寒的情况。
(3)阳虚:若素体阳虚或者饮食不节、过度劳倦等原因导致阳气亏虚,则可能由于无法温煦身体而出现恶寒。此外,该类人群也更容易感受寒邪、湿邪等,从而出现恶寒症状。
(4)痰饮内阻:痰饮为阴邪,若停滞于胸胁、肠胃或四肢等处,则会导致阳气不能宜通,故见恶寒等症。
2、西医病因
(1)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支原体肺炎、疟疾、败血症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3)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贫血、嗜铬细胞瘤等。
感冒、温病、疟疾、肺痈、寒疝、痰饮、水肿、疮疡、流感、支原体肺炎、疟疾、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贫血、嗜铬细胞瘤
就医
1、突然出现严重的恶寒症状;
2、伴有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3、伴有意识障碍;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1、出现怕冷症状,即使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
2、伴有发热、头身疼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3、伴有精神萎靡、胸脘痞闷、呕吐清水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若症状比较严重,则应到急诊科就诊。
2、若症状比较平稳,则可到中医科就诊。
3、若想要采取西医疗法,则可酌情到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或风湿免疫科等科室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最好穿宽松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的怕冷是何时开始的?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出现的?
2、怕冷的程度怎么样?是轻微的,还是需要裹厚被子、穿很多衣服仍感觉寒冷?
3、除怕冷外,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如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
4、您是否曾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有哪些慢性疾病吗?
6、您近期有受寒情况吗?
7、您近期是否接触过发热患者、传染病患者,或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
8、您近期的生活状态怎么样?饮食规律吗?精神压力大吗?睡眠是否充足?
9、您在别的医院进行过治疗吗?用的何种治疗方法?效果怎么样?
1、我出现怕冷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是否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治疗?需要治疗多久?
5、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6、回家后我要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检查,以确定具体的中医疾病和证型,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血培养、自身抗体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尿常规、胸部X线、心电图、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西医诊断。
1、望诊
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患者说话的语调高低,以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同时注意评估有无咳嗽。
3、问诊
主要为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发作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医生主要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
5、其他
包括测量体温、听诊肺部和心脏等。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从而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等问题。
2、C反应蛋白测定
该检查可快速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及炎症的活动程度,辅助评估恶寒是否由炎症所引起。
3、血培养
该检查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血液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从而确定患者的恶寒是否由败血症、菌血症等血液感染性疾病所引起。
4、自身抗体测定
该检查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可帮助诊断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恶寒。
5、甲状腺功能检查
该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进而评估恶寒是否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所引起。
6、尿常规
该检查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成分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可引起恶寒的疾病。
1、胸部X线
该检查可以观察到肺部、心脏、纵隔等胸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炎等可能导致恶寒的胸部疾病。
2、腹部超声
该检查可以观察到腹部脏器如肝脏、胆囊、胰腺等的形态和结构,确定是否存在炎症、结石、肿瘤、梗阻等病变,从而判断可能引起恶寒的原因。
1、心电图
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有时可能伴随恶寒症状,该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2、骨髓穿刺
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导致的恶寒,骨髓穿刺检查可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帮助明确诊断。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咨询,患者出现怕冷、发热、头身疼痛、口苦咽干、精神萎靡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血培养、自身抗体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尿常规、胸部X线、心电图、骨髓穿刺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恶寒与恶风、畏寒等相似症状进行鉴别。
1、恶风
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较恶寒程度轻,多为外感风邪所致,或因肺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引起,常伴有自汗、脉浮缓等表现。
2、畏寒
畏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多因内伤久病、阳气虚衰或寒邪内侵损伤阳气所致,常伴有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等表现。
治疗
恶寒的患者应首先由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检查确定具体中医疾病和证型,然后明确治法,如辛温解表散寒、和解少阳、祛寒截疟等,再针对性的采取服用中药、针灸疗法等措施,以尽快改善症状。
1、如果确定恶寒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则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如氨苄西林、奥司他韦等。
2、如果确定恶寒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的,则需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以调节免疫状态,缓解病情,从而改善恶寒症状。
3、如果确定恶寒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则需遵医嘱使用甲状腺激素治疗,常用的如左甲状腺素、碘塞罗宁等。
1、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将生活环境的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内,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可酌情适当饮用热水、热汤、热粥等温热饮品。
4、保持放松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常用方药
(1)风寒束表之恶寒:治疗宜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主方选用麻黄汤。常用中药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2)风湿袭表之恶寒:治疗宜祛湿解表。主方选用羌活胜湿汤。常用中药如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甘草等。
(3)凉燥袭肺之恶寒:治疗宜轻宜凉燥,宜肺化痰。主方选用杏苏散。常用中药如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陈皮等。
(4)邪郁少阳之恶寒:治疗宜和解少阳。主方选用小柴胡汤。常用中药如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等。
(5)邪伏膜原之恶寒:治疗宜祛寒截疟。主方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中药如柴胡、桂枝、干姜、常山、草果、天花粉、黄芩、牡蛎、甘草等。
(6)少阴寒化之恶寒:治疗宜温阳散寒。主方选用四逆汤。常用中药如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7)真热假寒之恶寒:治疗宜清里泻热。主方选用白虎汤、承气汤等。常用中药如石膏、知母、粳米、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
(8)疮疡初期之恶寒:治疗宜清热解毒泻火。主方选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常用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白芷、知母、防风、赤芍药、当归、皂角刺等。
(9)寒饮内停之恶寒:治疗宜通阳化饮。主方选用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已汤等。常用中药如茯苓、桂枝、白术、甘遂、半夏等。
2、中成药
常用药物有感冒清热颗粒(如999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解热感冒片、小柴胡丸等,具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证型进行选用。
值得提醒的是,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医生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的品质与疗效。
感冒清热颗粒(如999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解热感冒片、小柴胡丸、氨苄西林、奥司他韦、左甲状腺素、碘塞罗宁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包括合谷、风池、风门、肺俞、阴陵泉等,具体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2、其他
如拔罐疗法、推拿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等。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