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呼吸

过度呼吸是指呼吸过深或过快超过身体实际需求,通常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CO₂)排出过多,引起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降低,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临床表现。生理情况下常见于运动,病理情况下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等。
其它名称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症状
1、呼吸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过深、呼吸过快。
2、神经肌肉症状
过度呼吸时由于血游离钙降低而出现神经肌肉激惹症状,表现为四肢及唇周发麻、刺痛、肌肉震颤、手足抽搦等。
3、心血管症状
患者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循环障碍。
4、其他
严重者有眩晕、昏厥、视力模糊等表现。个别患者可伴大笑、大叫等精神异常表现。
过度呼吸由于CO₂排出过多,血液中的碳酸氢盐(HCO₃⁻)浓度降低,导致pH值升高,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原因
过度呼吸的原因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剧烈运动、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中枢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毒等。
1、剧烈运动
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自然会加快加深,以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
2、精神心理因素
当人们处于焦虑、恐慌、生气或极度紧张的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3、环境因素
在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体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补偿。
4、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兴奋剂等,可刺激呼吸中枢,导致过度呼吸。
5、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肺栓塞、肺癌、肺间质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由于通气或弥散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呼吸一次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因此需要增加呼吸的速度来获得足够的氧气。
6、心血管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患者可能因缺氧而出现过度呼吸。
7、神经中枢系统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及颅脑损伤等疾病,可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其兴奋性升高,引起过度呼吸。
8、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代谢紊乱,体内酸性物质积累,患者会通过过度呼吸来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以纠正酸中毒。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过度呼吸。
9、中毒
如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等可能导致呼吸中枢兴奋,引起过度呼吸。
10、其他
如呼吸机支持过度,也可能引起通气量增加,造成过度呼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肺栓塞、肺癌、肺间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
就医
1、持续性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2、突发口唇、四肢发麻、刺痛,肌肉颤动,甚至抽搐;
3、突发眩晕、昏厥、视力模糊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自觉呼吸过深或过快;
2、伴有心慌心悸症状;
3、伴有精神异常;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缓,可到呼吸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相关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具体都有哪些不适?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2、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经何种处理恢复的?
3、发病前是否进行过登山、游泳等缺氧的运动?
4、是否有呼吸系统相关病史?每年是否咳嗽咳痰?持续时间多久?
5、有无心脑血管疾病史?
6、患者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
7、近期是否服用过什么药物?有无手术史?
8、近期是否受到什么精神刺激?是否过度紧张或焦虑?是否与人发生争吵?
9、亲属中是否曾有人患有哮喘或出现过类似情况?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我的情况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目前都有什么治疗方法?
5、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6、能根治吗?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有没有好的方法来预防?
9、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
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胸部X线、CT检查、肺功能检查、心电图、心理评估量表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视诊
由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整体状态,以及胸廓形态、呼吸频率和节律、心尖搏动等是否正常,从而初步判断病情。
2、触诊
由医生按触患者胸廓,从而局部是否疼痛、胸廓扩张度是否正常,触觉语颤有无增强或减弱,有无胸膜摩擦感,有无心脏异常搏动等。
3、叩诊
由医生在患者体表进行叩击,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疼痛,同时可根据叩诊产生声响的音调强弱,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改变。
4、听诊
由医生使用听诊器在体表进行听诊,根据呼吸音强弱,以及有无异常呼吸音、干湿啰音、哮鸣音、胸膜摩擦音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肺源性疾病。此外,根据听心音节律、强弱,有无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有无杂音、有无心包摩擦音等,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源性疾病。
1、动脉血气分析
能快速、准确地了解血pH、PaCO2、AB和SB、BB和BE,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呼吸性碱中毒。
2、电解质检查
可以了解体内电解质是否异常。
3、其他
对于怀疑存在感染者,可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能够了解心肺结构,有助于寻找病因。
1、肺功能检查
该检查可以评估肺功能,有助于排除呼吸系统疾病。
2、心电图
有助于了解有无心脏病变。
3、心理评估量表
对于怀疑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过度呼吸,可进行心理评估量表检查。
4、其他
怀疑支气管哮喘时,可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呼吸过深、呼吸过快、四肢及唇周发麻、肌肉震颤、心悸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胸部X线、CT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做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会对引起过度呼吸的常见疾病进行鉴别,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肺栓塞、肺癌、肺间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即支气管壁周围组织)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可伴有胸痛、过度呼吸等。体格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本病。
2、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哮喘症状可随时间变化且严重程度可变,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征为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诊断本病。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其典型症状有易激动、烦躁失眠、呼吸加快、心悸、乏力、怕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女性月经稀少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治疗
过度呼吸时,需要积极对症治疗,如用纸袋罩住口鼻、调整呼吸等,使症状快速缓解。同时,应查找病因,然后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1、肺炎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血常规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真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
(2)对症治疗:发热或疼痛症状严重者,可应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痰量过多时,可使用祛痰药物。
2、支气管哮喘
(1)日常生活管理:确定并减少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接触,使病人脱离并长期避免接触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地防治哮喘。
(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此类药物可有效的抑制气道炎症,常用药物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泼尼松等。此外,还可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等。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抗甲状腺药物:通过抑制碘的有机化和甲状腺酪氨酸偶联,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常用药物有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等。
(2)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老年患者、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3)放射碘:放射性131I治疗能够破坏滤泡上皮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4)手术治疗:甲状腺肿大显著(>80g),有压迫症状,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可选择行手术治疗。
4、其他
对于由机械通气不当引起者,需要医生对呼吸机进行调整,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对于怀疑由心理因素引起者,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并适当给予镇静剂。
1、过度呼吸时,可用纸袋罩住口鼻,增加呼吸道死腔,可减少CO2的呼出,以提高血PaCO2。
2、嘱患者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有意识地减慢呼吸频率或屏气,以减少二氧化碳呼出,改善碱中毒,缓解症状。
3、有条件者,吸入含 3%~5% CO2的空气有治疗作用。
4、重症患者可能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限制通气过度。
5、有手足抽搐的患者,可给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详见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泼尼松、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普萘洛尔、美托洛尔、葡萄糖酸钙
详见对因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