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是指患者自觉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中医学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湿热郁结于胆府或疟邪发作时与卫气相搏引起的;而在西医中,该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如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等。寒热往来的预后取决于感邪轻重、正气强弱及疾病种类等因素,病程短暂者大多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严重损害机体健康。

英文名称

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中医病因主要包括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湿热郁结于胆府以及疟邪发作时与卫气相搏;而西医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常见症状

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

检查项目

望闻问切检查、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胸部X线、腹部超声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急诊科

重要提醒

寒热往来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诊治,避免贻误病情,影响预后。

症状

分类

1、邪结少阳证

寒热往来无规律,可一日多次而持续时间较短,胸胁胀满不舒,心烦郁闷,呕恶不欲饮食,口苦咽干,头痛目眩。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2、湿热郁胆证

寒热往来起伏,热重寒轻,午后热盛,胁下胀满或胁痛拒按,口腻纳呆,呕吐酸苦涎水,脘痞腹胀,小便短赤灼热或黄疸,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疟邪搏卫证

寒热往来定时发作,一日一发或二日、三日一发,先寒战后高热,可伴头痛面赤,口渴引饮,骨节夜疼,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典型表现

寒热往来主要表现为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并可能伴有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具体因中医证型和西医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总述

寒热往来的病因可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方面。其中,中医病因主要包括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湿热郁结于胆府以及疟邪发作时与卫气相搏;而西医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症状起因

1、中医病因

寒热往来可见于少阳病、疟疾等中医疾病中。

(1)邪入少阳证:多因伤寒病太阳证不解,邪从表入里,由于正邪皆不强,正邪进退于表里之间而致。

(2)湿热郁胆证:多因外感或内生的湿热侵入中焦,湿遏热伏,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

(3)疟邪搏卫证:多因外感疟邪潜伏体内,随经络流注,与卫气相搏所致。

2、西医病因

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疟疾、伤寒等。

常见疾病

少阳病、疟疾、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伤寒

就医

急诊(120)指征

1、突然出现体温骤升骤降;

2、伴有严重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有意识障碍,如精神萎靡、嗜睡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长期或反复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的情况;

2、伴有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3、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若症状比较严重,则应到急诊科就诊。

2、若症状比较平稳,则可到中医科就诊。

3、若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则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4、若怀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则可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最好穿宽松衣物。

3、若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血生化等,则需遵医嘱禁食。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的恶寒和发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同时出现还是交替出现?发作有无规律?

2、每次发热和恶寒的持续时间大概是多久?

3、发热时体温大概多高?寒冷时是否需要加盖厚被?

4、您还有其他症状吗,如头痛、腹痛、食欲不振等?

5、您既往是否患过疟疾、胆囊炎等疾病?

6、您在发病前是否有淋雨、受寒的情况?

7、您近期是否接触过发热或者传染病患者?

8、您之前进行过治疗吗?用的何种治疗方法?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2、病情是否严重?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治疗?需要住院吗?需要治疗多久?

5、回家后我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中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疾病和证型,随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一些西医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西医医生首先会进行病史咨询,随后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胸部X线、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

体格检查

1、中医检查

(1)望诊: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有无皮疹、巩膜和皮肤是否发黄、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主要为听患者的声音特点。

(3)问诊:主要为询问患者恶寒和发热的发作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医生不仅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还会触按腹部,确定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西医检查

(1)一般检查:医生会通过测量患者的体温来明确发热的程度,同时注意评估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

(2)其他: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皮疹或者颜色改变,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以帮助判断可能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的水平,从而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

2、血生化

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以及电解质水平等情况,进而帮助判断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3、病原体培养

医生可取血液、粪便、尿液、皮疹刮取液等组织进行培养,从而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该检查可观察到肺部、心脏、纵隔等部位的形态、结构,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有无支气管肺炎等问题。

2、腹部超声

该检查可了解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病变,进而帮助确定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诊断

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检查、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胸部X线、腹部超声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通常需要将该症状与恶寒发热进行鉴别;而西医医生可能会将急性胆囊炎、疟疾等常引起寒热往来的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

恶寒发热表现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则表现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

2、西医鉴别

(1)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胆汁滞留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常牵涉及右肩背部,多在进食油腻后诱发,常伴恶心、呕吐、畏寒、高热。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肌紧张、胆囊肿大和墨菲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增加、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2)疟疾: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患者通常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旅游史,或近年有疟疾发作或输血史,主要表现为定时寒战、高热发作,热退时大汗淋漓,继而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时血片染色可发现疟原虫。

治疗

预计治疗

寒热往来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证型或西医疾病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中药或中成药、体针疗法、应用抗生素等,以尽快改善机体状态,缓解不适症状。

对因治疗

1、急性胆囊炎

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变情况,采取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治疗。此外,对于反复发作、伴有胆囊结石或者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疟疾

本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包括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等,以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药物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和中医治疗。

相关药物

小柴胡颗粒、少阳感冒冲剂、甘露消毒丸、青蒿素栓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氯喹、奎宁、乙胺嘧啶

手术治疗

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1、药物治疗

(1)常用方法:邪结少阳证治疗宜和解少阳、疏胆达邪、和胃扶正,主方选用小柴胡汤,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党参、大枣等;湿热郁胆证治疗宜清热利湿、疏胆和胃,主方选用蒿芩清胆汤,常用中药包括青蒿、黄芩、青黛、滑石、茯苓、竹茹、半夏、枳壳、甘草等;疟邪搏卫证治疗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主方选用柴胡截疟饮,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青皮等。

(2)常用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少阳感冒冲剂、甘露消毒丸、青蒿素栓剂等。

2、体针疗法

常取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等穴,寒热发作前1~2小时针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具体应有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3、耳针疗法

常取肾上腺、内分泌、肝、脾、皮质下等穴,发作前2小时针刺,强刺激后留针1小时,具体应有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