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alternate attacks of chill and fever)是指患者自觉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中医学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湿热郁结于胆府或疟邪发作时与卫气相搏引起的;而在西医中,该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如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等。寒热往来的预后取决于感邪轻重、正气强弱及疾病种类等因素,病程短暂者大多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严重损害机体健康。
英文名称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症状
1、邪结少阳证
寒热往来无规律,可一日多次而持续时间较短,胸胁胀满不舒,心烦郁闷,呕恶不欲饮食,口苦咽干,头痛目眩。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2、湿热郁胆证
寒热往来起伏,热重寒轻,午后热盛,胁下胀满或胁痛拒按,口腻纳呆,呕吐酸苦涎水,脘痞腹胀,小便短赤灼热或黄疸,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疟邪搏卫证
寒热往来定时发作,一日一发或二日、三日一发,先寒战后高热,可伴头痛面赤,口渴引饮,骨节夜疼,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寒热往来主要表现为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并可能伴有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具体因中医证型和西医疾病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寒热往来的病因可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方面。其中,中医病因主要包括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湿热郁结于胆府以及疟邪发作时与卫气相搏;而西医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1、中医病因
寒热往来可见于少阳病、疟疾等中医疾病中。
(1)邪入少阳证:多因伤寒病太阳证不解,邪从表入里,由于正邪皆不强,正邪进退于表里之间而致。
(2)湿热郁胆证:多因外感或内生的湿热侵入中焦,湿遏热伏,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
(3)疟邪搏卫证:多因外感疟邪潜伏体内,随经络流注,与卫气相搏所致。
2、西医病因
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疟疾、伤寒等。
少阳病、疟疾、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伤寒
就医
1、突然出现体温骤升骤降;
2、伴有严重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有意识障碍,如精神萎靡、嗜睡等;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1、长期或反复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的情况;
2、伴有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3、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若症状比较严重,则应到急诊科就诊。
2、若症状比较平稳,则可到中医科就诊。
3、若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则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4、若怀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则可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最好穿宽松衣物。
3、若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血生化等,则需遵医嘱禁食。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的恶寒和发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同时出现还是交替出现?发作有无规律?
2、每次发热和恶寒的持续时间大概是多久?
3、发热时体温大概多高?寒冷时是否需要加盖厚被?
4、您还有其他症状吗,如头痛、腹痛、食欲不振等?
5、您既往是否患过疟疾、胆囊炎等疾病?
6、您在发病前是否有淋雨、受寒的情况?
7、您近期是否接触过发热或者传染病患者?
8、您之前进行过治疗吗?用的何种治疗方法?效果怎么样?
1、我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2、病情是否严重?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治疗?需要住院吗?需要治疗多久?
5、回家后我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中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疾病和证型,随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一些西医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西医医生首先会进行病史咨询,随后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胸部X线、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
1、中医检查
(1)望诊: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有无皮疹、巩膜和皮肤是否发黄、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主要为听患者的声音特点。
(3)问诊:主要为询问患者恶寒和发热的发作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
(4)切诊:医生不仅会通过感受患者脉象的变化,来帮助判断证型;还会触按腹部,确定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西医检查
(1)一般检查:医生会通过测量患者的体温来明确发热的程度,同时注意评估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
(2)其他: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皮疹或者颜色改变,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呼吸音,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以帮助判断可能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的水平,从而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
2、血生化
该检查可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以及电解质水平等情况,进而帮助判断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3、病原体培养
医生可取血液、粪便、尿液、皮疹刮取液等组织进行培养,从而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1、胸部X线
该检查可观察到肺部、心脏、纵隔等部位的形态、结构,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有无支气管肺炎等问题。
2、腹部超声
该检查可了解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病变,进而帮助确定引起寒热往来的西医病因。
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出现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满、口苦、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检查、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培养、胸部X线、腹部超声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通常需要将该症状与恶寒发热进行鉴别;而西医医生可能会将急性胆囊炎、疟疾等常引起寒热往来的疾病进行鉴别。
1、中医鉴别
恶寒发热表现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则表现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
2、西医鉴别
(1)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胆汁滞留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常牵涉及右肩背部,多在进食油腻后诱发,常伴恶心、呕吐、畏寒、高热。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肌紧张、胆囊肿大和墨菲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增加、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2)疟疾: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患者通常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旅游史,或近年有疟疾发作或输血史,主要表现为定时寒战、高热发作,热退时大汗淋漓,继而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时血片染色可发现疟原虫。
治疗
寒热往来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证型或西医疾病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服用中药或中成药、体针疗法、应用抗生素等,以尽快改善机体状态,缓解不适症状。
1、急性胆囊炎
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变情况,采取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治疗。此外,对于反复发作、伴有胆囊结石或者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疟疾
本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包括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等,以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详见对因治疗和中医治疗。
小柴胡颗粒、少阳感冒冲剂、甘露消毒丸、青蒿素栓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氯喹、奎宁、乙胺嘧啶
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常用方法:邪结少阳证治疗宜和解少阳、疏胆达邪、和胃扶正,主方选用小柴胡汤,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党参、大枣等;湿热郁胆证治疗宜清热利湿、疏胆和胃,主方选用蒿芩清胆汤,常用中药包括青蒿、黄芩、青黛、滑石、茯苓、竹茹、半夏、枳壳、甘草等;疟邪搏卫证治疗宜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主方选用柴胡截疟饮,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青皮等。
(2)常用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少阳感冒冲剂、甘露消毒丸、青蒿素栓剂等。
2、体针疗法
常取大椎、陶道、间使、后溪等穴,寒热发作前1~2小时针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具体应有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3、耳针疗法
常取肾上腺、内分泌、肝、脾、皮质下等穴,发作前2小时针刺,强刺激后留针1小时,具体应有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