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沉细

脉沉细是中医脉诊中常见的一种相兼脉象,其特征为脉搏的位置较深,需重按才能明显感知,同时脉道狭窄细小,状若丝线。这种脉象通常提示体内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或存在寒邪、湿邪等病理变化,但也可能见于正常人。在临床上,需结合病史、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症状
脉沉细的患者既有沉脉的特征,又有细脉的特征。
1、沉脉特征
患者的脉搏部位较深,轻触时感觉不明显,需要重按才能明显地感知到脉搏的搏动。
2、细脉特征
脉搏的形态细小,用手指切脉时感觉脉道狭窄,如同细线一般。
有些患者的脉沉细表现是正常的,并没有伴随任何临床症状;而有些患者的脉沉细则属于异常现象,常见于气血亏虚证、阳虚证、实寒证以及湿证等中医证候。这些患者会由于各自证候的不同,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
1、气血亏虚证
患者可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心悸等症状。
2、阳虚证
患者可出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晄白、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浮肿等症状。
3、实寒证
患者可出现恶寒、局部冷痛、分泌物(如涎、涕、小便)澄澈清冷、大便溏薄、面色白等症状。
4、湿证
患者可出现身体困重、头重如裹、脘腹胀满、纳呆、大便黏腻等症状。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在临床上,脉沉细常见于气血亏虚证、阳虚证、实寒证以及湿证等中医证候,这些证候出现此脉象的机理有所不同。同时,在沉细脉所见的中医病证中,其与内积、乳结、湿痹及阴痒密切相关。此外,有一些特殊人群的脉沉细是正常的情况。
1、异常情况
(1)中医证候
①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时,气的推动无力,血不能充盈脉道,则可出现沉细的脉象。长期节食、久病不愈、失血过多等,均可致气血亏虚。
②阳虚证:阳气虚衰,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脉气无力鼓动升举脉道,脉位下沉,脉形细小,故脉见沉细。先天禀赋不足、过食生冷食物、长期居住于寒冷环境中或久病不愈,均可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虚衰。
③实寒证:寒邪客脉,或由外寒直中入里壅塞经络,使血脉收引、凝滞,脉道收缩下沉,故见沉细之脉。在寒冷的冬季,未做好保暖措施,或在水中作业、冒雨涉水,或贪凉饮冷等,均可使寒邪趁虚而入,侵犯人体。
④湿证:湿性重浊,易下趋,脉象可表现为脉体趋下;湿邪遏气机,损伤阳气,机体阳气被湿所持,阳气痹阻,气血不宣,脉道不充,故脉来细。居住环境潮湿,则湿邪容易侵入人体。此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酗酒等,可损伤脾胃运化功能,使水湿代谢失常,导致湿邪内生。
(2)中医病证
①内积:沉细脉见内积。积的概念最早源自《黄帝内经》,字义为聚集、凝集、留聚、重叠之意,现代医学的肝脾肿大、增生性肠结核、腹部肿瘤等疾病可归属积证范畴。肿瘤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前提。沉细脉主里证,正气不足,不能鼓动充盈脉道,脉多呈沉细无力之象。沉细脉亦主寒,寒邪厥逆向上,气机郁滞不利,逐渐发为积证。由此可见,内积之症与沉细脉的密切联系。
②乳结:沉细脉见乳结。乳结,即小儿乳食不化。沉细脉见乳结之症,多因寒与冷作用于小儿脾胃,致小儿脾胃失常,乳食难化。
③湿痹:沉细脉见湿痹。湿痹为湿邪兼夹风寒邪气流注关节,导致肢体痹阻而生发热疼痛之病。在该病中,湿为主要病理因素外,更有虚的方面。湿痹属现代风湿类疾病,临床上,糖皮质激素在风湿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大量使用会形成激素依赖,使机体伤阴耗气,进而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甚至阴阳两虚之状。沉细脉主阳虚,主寒、主湿,故风湿类疾病以沉细脉为多见。
④阴痒:沉细脉见阴痒。阴痒即阴部瘙痒,病机主要与虫食所为、肝经湿热及肾气亏虚有关。沉细脉主虚主湿,阴痒病机以肾虚为本,湿邪为标,乍感风邪则发作。故肾气亏虚型阴痒以沉细脉为多见。
2、正常情况
若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称为六阴脉,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内积、乳结、湿痹、阴痒
就医
1、脉搏位置较深且细小;
2、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血亏虚征象;
3、伴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大便稀薄等阳虚表现;
4、伴恶寒、局部冷痛、大便溏薄等寒邪表现;
5、伴身体困重、头重如裹、脘腹胀满等湿邪症状;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通常需要到中医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出现多久了?
2、您不舒服的症状会由于某些因素而加重或缓解吗?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会在什么时候缓解?
3、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4、您近期有受凉吗?
5、您平时吃饭怎么样?
6、您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
7、自您出现症状以来,有吃过什么药物吗?
1、我这是怎么了?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现在应该如何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4、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我平时要注意什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如果脉搏位置较深且细小,伴有头晕目眩或畏寒肢冷或身体困重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咨询。就诊后,医生通常会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以进行辨证分析。之后,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西医检查,如血常规等。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对于脉沉细患者来说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呼吸的声音等,来对病情进行判断。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伴随症状,以及其持续时间、病情变化情况、是否接受治疗等,以了解患者病情。
4、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脉力等,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病情的轻重。按诊时,医生会通过触按腹部等来诊察疾病。
血常规:有助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
诊断
一般来讲,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可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在综合分析后作出辨证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脉细弱、脉沉迟等脉象。
1、脉细弱
脉细弱的脉形细小,与脉沉细在脉形方面有相似之处。然而,脉细弱的脉象特点是沉细无力而软,搏动微弱;而脉沉细虽然脉形细小,但应指明显,重按时能感受到脉象的存在。
2、脉沉迟
脉沉迟的脉位深沉,与脉沉细在脉位方面有相似之处。然而,脉沉迟的脉象特点是搏动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跳动在60次以下);而脉沉细则脉形细小,应指明显,搏动次数正常或稍缓(非迟脉的迟缓程度)。
治疗
脉沉细常见于气血亏虚证、阳虚证、实寒证及湿证等中医证候。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师首先会明确患者的证候,然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法则。气血亏虚证宜补益气血,阳虚证宜温补阳气,实寒证宜散除寒邪,湿证宜祛除湿邪。在确定具体治法后,中医师通常会选取合适的方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此外,针刺等中医特色疗法,可帮助增强治疗效果。
1、方剂
临床上,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在相关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气血亏虚证: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八珍汤、归脾汤等方剂。
(2)阳虚证: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理中汤、右归丸等方剂。
(3)实寒证: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当归四逆汤等方剂。
(4)湿证: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方剂。
2、中成药
(1)气血亏虚证:常用中成药有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
(2)阳虚证:常用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3)实寒证:常用中成药有散寒活络丸等。
(4)湿证:常用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等。
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散寒活络丸、木香顺气丸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刺
针刺疗法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选穴和操作。
(1)气血亏虚证:常用穴位包括心俞、巨阙、膈俞、神堂、脾俞以及足三里等,均采用补法。
(2)阳虚证: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气海、关元、命门、神阙等。
(3)实寒证:常用穴位包括关元、神阙、命门等。
(4)湿证:常用穴位包括阴陵泉、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水分等。
2、其他
推拿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对于改善脉沉细也有一定帮助。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