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为中医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其是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导致的体质偏颇,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名称
应用学科
概述
湿热体质,为中医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其是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导致的体质偏颇,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导致湿热体质的原因比较多,可能与先天禀赋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或劳倦过度等,影响脾胃功能,使运化失职,水湿滞留体内,再遇外界的湿热之邪侵袭而致火热内蕴,从而形成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特征可从形体特征和常见表现两方面进行描述。
1、形体特征
形体中等或偏瘦。
2、常见表现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由于体内湿热较重,湿热体质的人群在心理上往往会表现出不稳定性,容易急躁、心烦。
湿热体质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日常建议
湿热体质的人群,可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调理。
湿热体质者需要高度重视起居方面的调理和保养,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天顺时,做好调养。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不要长期熬夜,过度疲劳。
(2)居室环境宜清洁通风,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宜选择坐北朝南的房间居住。
(3)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4)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2、改正不良嗜好,戒烟酒
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性热而质湿,易于生热助湿。嗜烟好酒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成因,因此,湿热体质的人必须力戒烟酒。
湿热体质者,体内同时存在湿和热两种不同属性的邪气,既不能过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又不能多吃肥甘厚腻的食物。食养要点在于合理饮食,祛湿清热,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
1、常用多用食物
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扁豆、绿豆、鸭肉、鲫鱼、鲤鱼、海带、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等。
2,饮食禁忌
不宜过食生冷之品,如雪糕、冰淇淋、冷冻饮料等;少食甜食甜饮,少吃辛辣,少吃肥甘厚味,如奶油、奶酪、肥肉、动物内脏、羊肉、蟹黄、鱼子、巧克力、姜、葱、蒜和辣椒等;忌暴饮暴食,克服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湿热体质是以湿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中青年身体健壮者,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日常可以将健身力量练习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在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以免助阳热之气。
此外,春季的踏青、放风筝等,可使人体气机调畅,水湿运化;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在导引功法中,可练六字诀中的“呼”、“嘻”字诀,也有健脾清热利湿的功效。
从总体上讲,湿热体质的人应选用具有清热化湿功效的药物,但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几个类型,湿热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的状态,所以,用药可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1、常用药物
可选用祛湿清热类的药物,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苏梗、茅根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芩、黄连、山栀、厚朴、葛根等。
2、方剂
六一散、藿香正气水等,尤其是长夏季节更需注意清热去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乱用药物,防止用药不当而产生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湿热体质者性情较急躁,为了避免七情过极,助火生热,加重体质偏颇的倾向,需要遵循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调摄。
1、加强心性修养、学会心理美容
中国文化有“养生莫若养性”的古训,心性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学会心理美容,就要提高文化修养。多学习一些道家和儒家一些文化典籍,增强文化底蕴和生命的内聚力。
2、掌握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在调摄情志方面,应学习和掌握一些释放不良情绪科学方法。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不同方法,化解或释放不良情绪,舒缓情志,稳定心态,达到心理平衡。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选择欣赏节奏比较和缓的音乐、读书、下棋等活动,使心情保持平和。湿热体质人耐冬不耐夏,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尤其是长夏季节应注意调整情绪变化,减少或避免烦躁情绪的发生。
其他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刘占文.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王琦.中医未病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