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针灸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其中,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指采用艾绒等材料烧灼、熏熨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名称

针灸

英文名称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别名

刺灸、针灸疗法

应用学科

针灸推拿科

出处

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

概述

概念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其中,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指采用艾绒等材料烧灼、熏熨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常用方法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两大方面,其中针法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火针法以及电针法等多种方式;灸法包括艾灸法、非艾灸法、穴位药物敷贴疗法等方式。

1、针法

又称砭刺、针刺、刺法,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具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运用针刺手法激发经络气血,以通经气、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1)毫针刺法:是古今针灸临床中运用最多、手法最丰富、应用最广泛的针灸治疗方法,指运用不同的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

(2)三棱针法:是指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3)皮肤针法:是指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使叩刺部位皮肤充血红晕或渗出微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4)火针法:又称焠刺,是指将特制针具的针身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给身体局部以灼热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电针法:是指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该方法不仅能减少行针工作量,又能提高毫针治疗效果,扩大毫针治疗范围,并能准确控制刺激量。

2、灸法

灸法是指以艾绒或其他物质为灸材,通过烧灼、温熨或熏烤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用灸火的热力和(或)药物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穴位药物敷贴疗法。

(1)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作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借其温热刺激和药理作用来达到保健和治病目的的方法。包括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类型。

(2)非艾灸法:包括灯火灸和天灸。其中,灯火灸是指将麻油浸过的灯心草点燃着后对准穴位或患处,迅速点灸皮肤,一触即起;而天灸又称药物灸、发疱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疱,常用中药包括白芥子、细辛、大蒜、斑蝥等。

(3)穴位药物敷贴疗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可使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代谢,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衰老、稚弱、药人即吐患者尤为适宜。

功效作用

针灸疗法的功效作用可概括为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个方面。

1、疏通经络

针灸具有祛除经络瘀阻而使其恢复通畅的作用,这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及经络循行与联系,选择相应的部位和腧穴,采用毫针泻法、三棱针点刺出血、皮肤针叩刺或灸法等方式达成的。

2、调和阴阳

针灸具有使患者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具有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这既是使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诊治特点

在采取针灸疗法的过程中,具有辨证与辨经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调神与调气并重的诊治特点。

1、有辨证与辨经结合

辨证即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所搜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辨经即运用经络理论,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辨别其病变经络脏腑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腧穴进行治疗。辨证本身就涵盖了经络辨证,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而进行辨证归经,然后根据辨证与辨经的结果,再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治。

2、辨证与辨病结合

辨病在这里指的是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鉴别诊断,其为西医临诊的核心。针灸治疗在辨证和辨经的基础上,逐步将辨病结合应用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既有利于选择更适宜的治疗方案,又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利预后。

3、调神与调气并重

调神又称治神、守神,是指医生在针灸施治前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而且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生要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要神情安定,意守感传;调气就是指采用补虚泻实等针刺手法使经气调和。调气和调神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而且调气又是调神的重要环节或具体手段,通过调气有助于“神守志一”,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

选穴原则

针灸疗法的选穴原则是指根据证型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1、近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局部或临近的范围内选取相关穴位,这依据的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比如,眼部疾病取睛明,耳疾选听宫和听会,鼻病选迎香,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等。

2、远部选穴

是指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这依据的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比如,眼部疾病选足少阳胆经的光明,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耳部疾患选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等。

3、辨证选穴

是指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比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盗汗、五心烦热等,应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搐,应选太冲、风池、行间等。

4、对症选穴

是指根据疾病的特殊或主要症状而选取穴位,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比如,汗证选合谷、复溜;小儿疳积选四缝;虫证选四白、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出现的颈项强痛选外劳宫;哮喘选定喘穴等。

常用体位

在采取针灸疗法时,体位的选择应根据腧穴的位置、便于针灸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不会导致患者疲劳而确定,临床上常用的有六种。

1、仰卧位

患者需平躺在治疗床上,头部、面部和胸腹部朝上,四肢自然伸直平放。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四肢部分腧穴时选用。

2、侧卧位

患者需侧卧于治疗床上,四肢可自然屈曲。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时选用。

3、俯卧位

患者需俯卧于治疗床上,头面胸腹朝下,上肢可做环抱状置于下颌或额头下,下肢自然平伸。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下肢后侧及上肢部分腧穴时选用。

4、仰靠坐位

患者需背靠坐在治疗椅上,头仰起靠于椅背。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腧穴时选用。

5、俯伏坐位

患者需伏坐在治疗椅上,头自然低俯平靠于椅背。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时选用。

6、侧伏坐位

患者需坐在治疗椅上,头侧伏于治疗床或椅背上,同侧上肢当放在头部下。适宜于取侧头部、面颊及耳前后部位腧穴时选用。

注意事项

为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采取针灸疗法时应注意做好消毒工作、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根据机体状态确定治疗量、根据病情程度与疾病性质选用具体方法等。

1、做好消毒工作

针法属于有创操作,治疗时最好选用一次性无菌针具,并注意为治疗室、医生双手以及针刺部位进行消毒,以防止感染。

2、避开人体要害和特殊部位

(1)避开重要脏器:对于胸、胁、腰、背、缺盆等部位的腧穴,一般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脏腑,肝大、脾大以及肺气肿者尤应注意。针刺小腹部穴位前,应患者需先排尿。

(2)避开重要器官组织:眼区穴位,针刺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项部深层为延髓,脊柱的深层为脊髓,均不可深刺。

(3)避开某些特殊部位:大血管附近的腧穴,如人迎、委中、气冲、曲泽、经渠、冲阳等,应避开血管针刺;乳中、脐中一般不刺;皮肤有感染、溃疡、创伤、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灸。

3、根据机体状态确定治疗量

一般情况下,对于初病、体质强壮者,针灸治疗量宜大;对于久病、体质虚弱者和老人、儿童,针灸治疗量宜小,宜选用卧位。

4、根据病情程度与疾病性质选用具体方法

一般情况下,表证宜浅刺,里证宜深刺;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宜用泻法;寒证宜深刺,热证宜浅刺或刺络出血。而且,对于血严重亏虚、形体极度消瘦、存在传染性强的疾病和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针刺治疗。

日常建议

总述

在采取针灸疗法后,患者应注意保护针灸部位、加强保暖、避免剧烈运动、调整饮食、观察不良反应等,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生活建议

主要包括保护针灸部位、加强保暖和观察不良反应。

1、保护针灸部位

在针灸后2小时内,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也不能涂抹护肤品或化妆品。如果是普通针灸治疗,2小时后可以进行淋浴,但要避免泡澡;如果是火针治疗,或者配合拔罐治疗后局部出现水疱,则治疗后24小时内不要洗澡,以免引发感染。

2、加强保暖

针灸结束后,要避免针灸部位受风、受凉,不要洗冷水澡、吹凉风或空调,以免风寒之邪侵犯机体,导致感冒。

3、观察不良反应

针灸疗法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具有一定风险,如感染、刺伤内脏、外周神经损伤等。如果治疗后发现局部化脓、有大片水疱或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则应积极就医诊治。

饮食建议

饮食以清淡为宜,可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严禁吸烟饮酒。

运动建议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大量出汗造成针眼处感染。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