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

拔火罐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指通过燃烧加热罐内空气,利用罐内空气冷却时形成的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部位。拔火罐产生的负压有较强的吸拔力,这与温热刺激一起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以使体内的病理产物尽快通过皮肤毛孔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名称
别名
应用学科
概述
拔火罐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指通过燃烧加热罐内空气,利用罐内空气冷却时形成的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部位。拔火罐产生的负压有较强的吸拔力,这与温热刺激一起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以使体内的病理产物尽快通过皮肤毛孔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在临床上主要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医生还可根据其造成的充血或瘀血现象来辅助诊断疾病。
1、预防疾病
拔火罐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比如,经常拔膻中穴可增强免疫力,从而降低风寒感冒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拔神阙穴可可以补益人体的元气。有助于预防过敏性疾病;痈疮疔毒已溃时拔火罐,拔出脓血可防止发展成疔毒走黄等。
2、治疗疾病
拔火罐具有开泄腠理、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可帮助治疗多种疾病,比如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肢体麻木、软组织扭挫伤、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月经不调等。
3、诊断疾病
一般情况下,拔火罐后局部出现瘀斑或血泡色淡,需考虑虚证;血泡色深伴局部发热,需考虑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血泡色深但局部不发热,需考虑瘀血、寒凝、阳虚或气虚;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需考虑湿气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者,需考虑受风。
并不是所有人群或部位都可以进行拔火罐,具体如下所述:
1、极度虚弱或消瘦者,不宜拔火罐。
2、皮肤过敏、破溃及失去弹性者,不宜拔火罐。
3、眼、耳、乳头、心区、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火罐。
4、急性传染病如活动性肺结核等,不宜拔火罐。
5、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等,不宜拔火罐。
6、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火罐。
7、水肿病患者,不宜拔火罐。
8、月经期和妊娠期女性,不宜拔火罐。
拔火罐的常用点火方式包括闪火法、投火法以及贴棉法;常用的拔罐方式包括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络拔罐法和留针拔罐法。
1、点火方式
(1)闪火法:指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旋绕数圈后抽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最常用的点火方法。
(2)投火法:是指将易燃纸片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适宜于侧面横拔。
(3)贴棉法:是指将直径1~2cm的95%乙醇棉片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多用于侧面横拔。
2、拔罐方式
(1)留罐法: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5~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2)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3)闪罐法:闪罐法是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该方法多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患者。
(4)刺络拔罐法:刺络拔罐法是指在局部消毒,并用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在出血部位拔罐、留罐,以加强刺血治疗效果的方法。留罐时间一般在5~15 分钟。此法多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痛等。
(5)留针拔罐法:留针拔罐法是指在毫针留针过程中,在留针部位加用拔罐的方法。
拔火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并非完全没有风险,若操作或者护理不当,则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感染、感冒等问题。
1、皮肤损伤
拔火罐过程中,如果负压过大或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皮肤受损,出现红肿、水疱等现象。此外,如果火罐温度过高,还可能造成皮肤灼伤。
2、感染
如果拔火罐时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中皮肤破损后未及时处理,则可能引发感染,导致局部红肿、疼痛、脓液渗出等症状。
3、感冒
拔火罐后毛孔开放,如果护理不当如吹冷风、喝冷水等,则可能由于外界寒气容易侵入体内,可能发生感冒。
为保证拔火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取治疗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选择合适的罐、避免拔罐时间过长等。
1、拔火罐时,患者要遵医嘱采取适当体位,以免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罐体脱落。
2、留罐期间,保持拔罐部位静止不动,以免罐体脱落。
3、留罐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则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
4、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夏季不宜超过15分钟。
5、起罐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6、拔火罐后注意局部保暖,休息后方可外出,需防风挡寒。
7、被吸拔的皮肤常会出现瘀血紫斑,或有轻微触痛,都属正常现象,3~4天后一般自然消退。
日常建议
在采取拔火罐疗法期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穿着适宜、适当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采取清淡饮食等。
主要包括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保暖、保持皮肤清洁以及穿着舒适。
1、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帮助身体的恢复和拔火罐疗效的发挥。
2、拔火罐后,患者的身体毛孔会处于张开状态,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受凉,以免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3、拔火罐后,患者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用手触摸或抓挠,以免引起感染。
4、在拔火罐后的几天内,患者应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过紧或材质粗糙的衣物,以减少对拔罐部位的摩擦和刺激。
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雪糕等,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拔火罐的疗效,甚至导致身体不适。此外,拔火罐后,患者应多喝温水,以帮助体内有毒物质的尽快排出,促进身体的恢复。
保持心态放松,不要过度紧张或焦虑。
其他
[1]梁繁荣,王华.针灸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3-155.
[2]张力.浅谈拔火罐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