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

正骨是中医的特有诊疗方法,指运用手法调整筋骨的位置和角度,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治疗骨折、脱臼等骨骼、关节和软组织损伤。
名称
英文名称
别名
应用学科
出处
概述
正骨是中医的特有诊疗方法,指运用手法调整筋骨的位置和角度,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治疗骨折、脱臼等骨骼、关节和软组织损伤。
正骨手法具有稳、准、巧几大特点。
1、稳:在接骨整复时要手摸心会,了解骨折部位、移位方向及短缩的情况,判断是否为多段或多块碎骨的骨折,在实施手法时要拿捏准确。
2、准:在判断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正确的情况下,手法复位同样要求达到正确施术,尽量一次完成。
3、巧:手法须灵巧利速,切忌用蛮力、暴力,要有四两拨千斤之巧力。
正骨手法具有多种功效,包括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宣通散结、理伤整复等。
1、舒筋活络,解除痉挛:正骨手法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和经络本身,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从而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而且,局部组织会得到更加充足的气血,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2、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即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疼痛与肿胀的根本原因。正骨手法可以通过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等一系列操作,直接作用于人体的骨骼与软组织,有效疏通经络,消除气血运行的阻滞,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3、宣通散结,剥离粘连:正骨手法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如推、拿、按、摩等,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调节局部的气血循环,使瘀血消散,从而起到宣通散结的作用。此外,外伤、劳损等原因可能导致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组织发生粘连,正骨手法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粘连部位,通过特定的手法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从而达到剥离粘连的目的。
4、理伤整复,滑利关节:正骨手法能调整筋骨的位置,使其复位或恢复至正常解剖状态。在此过程中,关节间的摩擦减少,滑液分泌增加,关节的活动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滑利关节”的效果。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将正骨手法分为相度、忖度、拔伸、撙捺和捺正五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其概括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中医骨伤科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等12种。
1、拔伸:是正骨手法的重要步骤,主要用于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宜太大;对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因肌肉发达,故牵引力应加大。
2、旋转: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当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医生会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从而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3、屈伸:是指医生用一手固定关节的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
4、提按: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前后侧移位。操作时,医生会用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使之复位。
5、端挤: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内外侧移位。操作时,医生会用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患者方向用力称为端,用拇指反向用力称为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压。
6、摇摆:主要用于矫正横断、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整骨手法后,骨折已基本复位,但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仍可能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帮助骨折愈合,医生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地前后或左右方向轻轻摆动骨折的远端,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表明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
7、触碰:又称叩击手法,主要用于需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横断型骨折发生于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医生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
8、分骨:主要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双骨折、掌骨与跖骨骨折等。操作时,医生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或骨间肌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这样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9、折顶:主要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操作时,医生将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顶时,然后突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端继续下压,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
10、回旋:主要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11、蹬顶:常用于矫正肩关节、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以肩关节为例,患者需仰卧在床上,医生站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然后脱去鞋子,用足底蹬于患者腋下缓慢用力拔伸牵引,然后在牵引的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顶住肱骨头,即可复位。
12、杠杆: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操作时,医生会将中间用棉垫裹好的圆木棒置于患侧腋窝,然后嘱两助手上抬,医生用双手握住腕部,并外展40°向下牵引,以解除肌肉痉挛,使肱骨头摆脱盂下的阻挡,实现复位。
正骨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虽然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禁忌证。
1、严重骨质问题者,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等,以免引发骨折或加重病情。
2、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病变者,可能难以承受正骨治疗带来的刺激。
3、身体极度虚弱者。
4、骨折等损伤发生在特殊部位者,如头部、胸部等。
5、局部有严重皮肤病、过敏或破损者,以免引发感染或加重皮肤问题。
6、存在脊髓压迫或者神经根压迫症状者,如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7、急性传染病患者。
8、精神病或对手法治疗不合作者。
9、月经期和妊娠期的女性,需谨慎进行正骨。
为确保正骨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应注意一些事项。
1、患者首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确定是否适合采用正骨手法治疗,排除禁忌症。
2、患者应了解正骨治疗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保持放松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采取正骨手法期间,若有不适症状,则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治疗手法或决定是否暂缓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4、正骨后,患者应保持静养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5、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以帮助减少骨骼和关节的压力,促进恢复。
6、遵医嘱使用支具和药物。
7、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了解恢复情况并接受医生的指导。
8、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帮助身体的恢复。
9、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