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水溶性胆红素。它能够通过胆汁排泄至小肠,是评估肝脏功能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其异常升高可能与肝炎、肝硬化、胆管阻塞或肝癌等肝胆疾病有关,需及时就医诊疗。

名称

直接胆红素

英文名称

direct bilirubin,DBil

别名

结合胆红素

应用学科

消化内科、肝病科、肝胆外科、血液科

出处

消化病学名词

概述

概念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水溶性胆红素。它能够通过胆汁排泄至小肠,是评估肝脏功能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其异常升高可能与肝炎、肝硬化、胆管阻塞或肝癌等肝胆疾病有关,需及时就医诊疗。

基本特征

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一种水溶性胆红素,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如谷氨酰胺、咪唑啉酮和组氨酸等,具有橙色、紫色或红色的色素特性。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分子内不再有氢键,分子中间的亚甲桥不再深埋于分子内部,可以迅速、直接与重氮试剂发生反应,所以称其为直接胆红素。

检测方法

医护人员会让患者放平上臂,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针头穿刺静脉,抽取所需量的血液。过程中可能嘱患者握拳以显露静脉,抽血完成后患者应按要求用无菌棉球按压抽血处,帮助止血。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医护人员会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最后,使用重氮试剂法、胆红素氧化酶法、光电比色法等方法,检测直接胆红素的含量。

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血中胆红素浓度保持相对恒定,其中直接胆红素参考水平应为0~3.42μmol/L(0~0.2mg/dl)。

原理机制

总述

直接胆红素的原理机制主要涉及机体生成胆红素后,在肝脏内的转化、代谢和排泄,继而在肠道内转化和彻底排出体外的过程。

发生机制

直接胆红素的形成过程包括胆红素的产生、肝脏内代谢、肠道内转换等。

1、胆红素的产生

正常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素为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

2、肝脏内代谢

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与白蛋白分离后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3、肠道内转换

部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经体循环由肾排出体外。

调节机制

胆红素的结合转化和分泌构成相互协调的功能体系。血浆中的胆红素通过肝细胞膜的自由扩散、肝细胞质内配体蛋白的运转、内质网的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和肝细胞膜的主动分泌等联合作用,不断地被肝细胞摄取、结合转化与排泄,从而不断地得以清除。

功能作用

作用

直接胆红素在人体的主要作用是构成胆汁,临床上则可作为评估肝胆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1、胆汁成分

直接胆红素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胆汁由肝脏分泌,主要作用是参与消化过程,分解脂肪,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直接胆红素在胆汁中的存在,有助于维持胆汁的正常功能和组成。

2、健康指标

直接胆红素的数值可以反映肝功能的情况。血清中直接胆红素的升高,通常说明肝细胞处理后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这一指标对于诊断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表现

异常症状

直接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黄疸,即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不同类型的黄疸和不同程度的直接胆红素升高,黄疸程度也有所不同。

1、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仅有轻度增加。一般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中度增加。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其他为肝脏原发病的表现,如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腔积液、昏迷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一般皮肤黏膜呈暗黄色,胆道完全阻塞者颜色呈深黄色,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常见疾病

导致直接胆红素水平异常的疾病也可按照具体的发病机制和黄疸类型分类。

1、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引发溶血性黄疸。常见病因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反应、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代谢能力,所以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仅有轻度增加。

2、肝细胞性黄疸

由各种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引起,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肝细胞严重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同时,肿胀的肝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压迫毛细胆管和胆小管,或因胆栓的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所以直接胆红素水平也升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后者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直接胆红素排泄减少,水平明显升高。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疾病、症状时,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肝病科、肝胆外科、血液科等科室就诊。

误区提示

直接胆红素高就是肝病?

直接胆红素高并不一定直接等同于肝病。虽然肝脏在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直接胆红素升高也可能是由于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或其他非肝脏疾病引起的。因此,仅凭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就断定存在肝病是不准确的,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和进一步的检查来综合判断。

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升高原因相同?

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虽然都属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但它们的升高原因并不完全相同。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反映红细胞破坏过多或肝细胞转化能力不足;而直接胆红素升高则更多地与肝细胞受损导致的胆汁排泄障碍或胆道阻塞有关。因此,在分析胆红素升高时,需明确区分两者,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因。

孕妇直接胆红素升高必然影响胎儿?

孕妇在孕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胆红素代谢的微调,有时会导致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直接胆红素升高的孕妇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是否影响胎儿取决于升高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大多数情况下,轻微的胆红素升高是生理性的,对胎儿无害;但如果伴随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或胆道疾病,则可能对胎儿构成风险,需及时就医评估。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