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尽管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因此必须通过食物来补充。维生素在体内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组织结构,但它们在维持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名称
英文名称
应用学科
出处
概述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尽管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因此必须通过食物来补充。维生素在体内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组织结构,但它们在维持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维生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必需性、外源性、微量性、调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1、必需性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虽然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这些微量营养素在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外源性
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自行合成,或者合成量极少,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食物来摄取。维生素通常以维生素本身或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3、微量性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为单位来计算每日所需量。然而,尽管需求量小,但维生素的作用却非常关键。
4、调节性
维生素在人体内主要参与酶的组成,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存在,对维持酶的活性起到关键作用。它们不直接构成机体组织,也不提供能量,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
5、多样性
维生素的种类繁多,结构和性质各异。不同类型的维生素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6、易变性
维生素在食物加工、储存和烹饪过程中容易发生破坏或损失。因此,为了保持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其损失。
维生素一般根据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和K四类,又因结构的差异各自有两种或数种同类物质,如维生素A有A1和A2两种;维生素D有D2、D3、D4和D5四种;维生素E有生育酚和三烯生育酚两类,每类又分α、β、γ和δ四种;维生素K有K1和K2等。
2、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两大类。B族维生素中,又包括维生素B1、B2、PP(烟酸和烟酰胺)、泛酸(B5)、B6、叶酸(B9)和B12等。
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B1、B2、C、D、E等,不同类型的维生素有不同的食物来源。
1、维生素A
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为肝、鸡蛋、鱼肝油、牛奶。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已形成的维生素A,而含有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为胡萝卜、红薯及雪里蕻、菠菜等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水果。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豆类、干果、酵母、绿色蔬菜、动物内脏及瘦肉,蛋类中含量亦较多。
3、维生素B2
动物性食物一般含维生素B2较高,尤其在肝、肾和心脏为最多;奶类及蛋类所含维生素B2也较多。
4、维生素C
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绿色蔬菜,野生植物中含量很高,我国西南部的刺梨、樱桃、枣类含量最丰富。
5、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鱼肝油、蛋黄、肝、鱼等。
6、维生素E
天然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植物油、油性种子和麦芽中。
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B1、B2、C、D、E等,不同类型的维生素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1、维生素A
维生素A参与视网膜内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正常的视力;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与分化;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主要功能为构成脱羧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和维持神经、消化、肌肉、循环的正常功能。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在体内经磷酸化后形成黄素单核苷酸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均为黄素酶的辅酶,参与机体组织呼吸及氧化还原过程,并与视网膜感光作用、生长发育有关。
4、维生素C
维生素 C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为形成骨骼、牙齿、结缔组织及一切非上皮组织细胞间黏结物所必需,可维持牙齿、骨骼、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外伤的愈合。
5、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钙、磷吸收,调节钙、磷代谢和促使骨骼及牙齿硬化。
6、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生物膜和其他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维生素E还可以调节基因表达,具有抗炎、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和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异常表现
膳食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时,首先消耗组织储备,进而出现生化或生理功能改变,最后出现营养缺乏病的症状和体征。由于不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不同,缺乏症状也不尽相同。
1、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可致暗适应能力降低,甚至夜盲;结膜干燥,出现毕脱斑,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毛囊角化、皮肤干燥如鱼鳞;儿童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
2、维生素B1
维生素B1缺乏时发生脚气病。干性脚气病有多发性神经炎症状;湿性脚气病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有水肿;急性暴发性脚气病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缺乏时引起代谢障碍和皮肤的炎症,包括口腔和生殖器部位的炎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口角炎、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炎以及眼部症状。也可引起生长受阻、生殖力下降。受孕早期缺乏维生素B2,可能出现唇裂、白内障等先天畸形现象。
4、维生素C
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以引起坏血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强,牙龈肿胀、出血、萎缩,常有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便血;还可导致骨钙化不正常及伤口愈合缓慢等。这些临床症状都与缺乏抗坏血酸使胶原不能正常形成有关。
5、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影响牙齿钙化,延缓牙齿萌出。严重缺乏时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患骨质软化症,促进或加剧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的危险。
6、维生素E
维生素E缺乏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脆性增加等溶血性贫血症状,主要发生于婴儿,特别是早产儿。
维生素种类繁多,缺乏维生素引起的疾病也多种多样。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病包括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佝偻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夜盲症
主要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维生素A是视网膜中视紫红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暗视觉至关重要。本病患者在暗环境下视力减退或完全看不见,结膜干燥,失去光泽和弹性,形成干眼症,角膜干燥、混浊、软化,甚至形成溃疡和穿孔,导致失明。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鱼肝油、胡萝卜、菠菜等;严重缺乏时可补充维生素A制剂。
2、脚气病
主要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心脏扩大、水肿、脚气性心脏病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坚果和猪肉等;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1片剂。
3、坏血病
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早期表现为牙龈出血、肿胀,皮肤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鼻衄、血尿、黑粪等出血症状。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柑橘类、草莓、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C片剂。
4、佝偻病
常与缺钙有关,但维生素D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或O型腿等)和肌肉松弛等。建议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鱼肝油、蛋黄、牛奶等;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
5、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维生素B9(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这两种维生素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缺乏时会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还会有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建议增加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动物肝脏、肉类等;严重缺乏时可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制剂。
如果不适症状不明显,仅在检查时发现维生素水平异常,可到营养科就诊。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科室,比如出现夜盲、视力下降者,到眼科就诊;出现皮肤干燥、脱皮,或口角炎、唇炎等多发皮肤炎症者,到皮肤科就诊;出现皮肤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到血液内科就诊。
误区提示
维生素补充并非越多越好。每种维生素在人体内都有其适宜的摄入量范围,尽管维生素缺乏比较常见,但过量摄入也可能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例如,维生素A过量可能导致头痛、恶心、肝损伤;维生素D过量则可能引起高钙血症,影响肾脏功能。因此,补充维生素应遵循推荐剂量,避免盲目过量摄入。
天然维生素比合成维生素更好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无论是天然来源还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和效果。在日常膳食中的天然维生素足以满足机体需要时,一般不需要服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补充剂。
维生素不可以替代正常饮食。虽然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但它们并不能单独满足人体的所有营养需求。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水分等。因此,仅仅依靠维生素补充剂来替代正常饮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的缺乏和健康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均衡的饮食,通过多样化的食物来摄取各种必需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