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针

封闭针又称为封闭治疗、注射治疗,是一种由局部麻醉演变而来的治疗疼痛的方法。其基本操作是将局麻药、激素类药物以及神经营养药等药物的混合液注射于患者疼痛或病变的局部组织内,以达到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和恢复组织正常功能活动的目的。
名称
别名
应用学科
出处
概述
封闭针又称为封闭治疗、注射治疗,是一种由局部麻醉演变而来的治疗疼痛的方法。其基本操作是将局麻药、激素类药物以及神经营养药等药物的混合液注射于患者疼痛或病变的局部组织内,以达到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和恢复组织正常功能活动的目的。
根据注射部位、注射目的,可分为激痛点注射、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和关节腔内注射。
1、激痛点注射
针对肌肉中引发疼痛和牵涉痛的敏感点(激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有效缓解肌筋膜痛和纤维肌痛。
2、神经阻滞
通过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根或交感神经节附近,阻断神经信号传递,以减轻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和疱疹后神经痛。
3、交感神经阻滞
针对上、中颈交感神经节及星状神经节等,这些神经控制头颈和上肢的交感神经活动,当其功能失调时,实施阻滞以缓解症状。
4、关节腔内注射
作为常见的封闭疗法,直接将药物注入关节腔内,有效缓解骨关节炎及关节内外的疼痛感。
封闭治疗使用的医疗器械比较少,主要有注射器、无菌棉签等。
封闭针常用的药物有局麻药、神经溶解剂、糖皮质激素以及A型肉毒毒素等。
1、局麻药
局麻药通过可逆地阻断轴突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阻断周围神经的传导,达到止痛的作用。常见的局麻药包括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这些药物的效力、毒性、作用时间和应用剂量有所不同,需根据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
2、神经溶解剂
主要包括酒精和苯酚。这些药物无选择性地作用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使神经变性,阻断神经传导,从而用于治疗局部痉挛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的剂量需严格控制,以避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疼痛,常用于治疗关节与软组织炎症。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醋酸或磷酸倍他米松钠、醋酸甲泼尼龙、泼尼松龙磷酸钠等。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浓度、时间和副作用各有不同,但都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4、A型肉毒毒素
近年来,A型肉毒毒素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肌肉痉挛和各种疼痛综合征的注射治疗中。它主要通过阻止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功能,起到松弛肌肉的作用。同时,它也能抑制参与痛觉传递的神经递质释放,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局部注射的操作步骤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物和治疗目的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准备阶段、消毒阶段、注射阶段以及拔针与后续处理。
1、准备阶段
(1)核对信息:核对患者的身份、药物信息、治疗部位等,确保无误。
(2)准备物品:准备无菌注射器、合适型号的针头、消毒棉签、消毒液(如70%酒精或碘伏)、药物及必要的急救药品。
(3)解释说明: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过程及可能的感受,取得患者的配合。
2、消毒阶段
(1)选择注射部位: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肌肉、关节腔等。
(2)皮肤消毒:使用消毒液(如70%酒精或碘伏)对注射部位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进行注射。
3、注射阶段
(1)抽取药物:将药物摇匀(如需要),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药物。
(2)进针: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注意避免刺入血管或神经。
(3)注射药物:缓慢推注药物,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拔针与后续处理
(1)拔针: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签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2)观察反应: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记录与告知:记录注射的时间、药物、剂量及患者的反应情况。同时,告知患者注射后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清洁等。
封闭治疗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感染风险、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
1、感染风险
封闭治疗有可能导致感染,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可能进入注射部位,引发局部或者全身性感染。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注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2、过敏反应
患者可能对注射药物或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这可能导致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治疗前,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可能进行药物过敏测试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3、局部组织损伤
注射针头可能会损伤到周边的组织,尤其是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损伤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肿胀或疼痛。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医生和护士会谨慎选择注射部位,并采取适当的注射技巧。
4、神经损伤
如果注射针头误触神经,可能会引起神经损伤,导致疼痛、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医疗人员需要精确地确定注射点,并且在使用长针头时特别小心。
封闭治疗的适用范围广,包括但不限于慢性劳损性疾病、急性损伤性疾病、骨-纤维管压迫综合征以及退行性变疾病等。
1、慢性劳损性疾病
这类疾病通常由长期累积的微小损伤导致,如腰肌筋膜炎、跟痛症、滑囊炎等。由于长期的劳损,局部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和功能受限,封闭治疗可以通过注射药物来消炎止痛,缓解症状。
2、急性损伤性疾病
如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扭伤和挫伤、创伤性滑膜炎等。这些病症由突发的外力作用引起,导致局部组织急性损伤,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封闭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3、骨-纤维管压迫综合征
这类疾病是由于局部组织受到压迫而产生的,如弹响指、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等。封闭治疗可以通过注射药物来减轻局部组织的压迫感,缓解因压迫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4、退行性变疾病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与年龄增长和关节磨损有关,导致关节软骨退化、骨质增生等病理变化。封闭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通常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5、其他疾病
如尾骨痛等,也可能需要封闭治疗来缓解症状。
误区提示
封闭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并非一次治疗就能立竿见影。
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立即感到症状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治疗次数和间隔时间。
封闭治疗后并非无需任何后续护理。
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疼痛、红肿或瘀血等反应,需要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根据医生建议,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或物理治疗,以促进恢复并预防复发。因此,患者应在治疗后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做好后续护理工作。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进行封闭治疗。
封闭治疗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如局部感染、对药物成分过敏等患者就不宜接受此治疗。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封闭治疗前,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因此,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封闭治疗。
封闭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
封闭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注射药物到特定组织以达到消炎、止痛等效果,对于某些急性或亚急性期的疼痛、炎症等症状具有显著缓解作用。然而,手术治疗则针对更为复杂、严重的疾病情况,旨在通过直接切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或重建功能来达到根治或显著改善病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