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又称“大气”“动气”。
名称
英文名称
应用学科
出处
概述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又称“大气”“动气”。
1、宗气理论源自《黄帝内经》。
(1)《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论述了宗气的来源。
(2)《灵枢·根结》:“宗气者,阳明之所生,上出于喉以司呼吸,而行于四肢。”论述了宗气的功效。
(3)《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论述了虚里是诊察宗气的部位。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日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则说明可通过诊察虚里的变化判断宗气的盛衰。
(4)《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论述了宗气不行与血运的关系。
2、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论述了宗气是脏腑营卫之气的来源。
3、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宗气,大气也。大气者,留止于上下之气海。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积于胸中,出于息道而为呼吸。”论述宗气下资丹田之气 ,上司呼吸。
4、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论述宗气与呼吸言语等的关系。
5、清·喻昌《医门法律·虚劳门》:“上气之虚,由胸中宗气之虚,故其动之应手者,无常耳,乃知无常之脉,指左乳下之动脉为言。有常则宗气不虚,无常则宗气大虚,而上焦之气恹恹不足也。”宗气充足是气血运行的首要保障。
宗气是由两种物质相结合而生成的,即由脾胃运化的上输于胸中的水谷精气与肺所吸入之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成。
宗气生成之后,积聚胸中气海,贯注于心肺两脏。通过心肺两脏的布散作用,宗气可达于全身各处。《灵枢·邪客》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即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横贯于心而入于脉。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行呼吸,行气血,资先天,参与视、听、音、动等功能活动。
1、行呼吸
宗气上走息道,促进肺的呼吸运动,并与语言、声音的强弱等有关。
2、行气血
宗气横贯于心脉,促进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主要表现在心搏强弱、速率、节律等方面,并影响着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临床上可以通过虚里诊察宗气的强弱,《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3、资先天
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宗气借三焦为通道,可向下资助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4、参与视、听、音、动等功能活动。
由于宗气主司呼吸和参与气血的运行,因而对人体的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理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正如《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因此,宗气不足的病变常表现以心、肺两脏的功能衰退为主,如呼吸微弱、语声低微、心动异常、血行缓慢、四肢清冷、倦怠乏力等。临床上对于宗气不足者,常用补益心肺之法。
由于脾胃运化机能和(或)肺的主气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宗气生成不足、对呼吸、心脏气血运行功能减退,进而引起以胸闷、纳呆、气短,动则加重,甚则气喘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病症。
日常建议
宗气是一种重要的后天之气,因此建议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调畅情志、适量运动等,以调理后天肺和脾胃功能,减少气的无故损耗,以维持宗气充盛、功能正常。
1、保持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或劳累。
3、随气候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淋雨、蹚水、淋雨等。在流行疾病高发季节,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到人员聚集的场所。
4、对于存在基础疾病者,应遵医嘱积极治疗和控制。
1、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就餐,食物应充分咀嚼,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饥饿、饥饱不调、进食过快等。
2、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增加瘦肉、鱼类、豆类、全谷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3、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具有益气功效的食物或药物,如山药、黄芪、党参、大枣、龙眼肉等。
4、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黏腻、生冷、刺激性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造成阴液耗伤或导致食积化热,进而加重阴虚内热的不适症状。
5、尽量以蒸、煮、炖等烹调方式为主,避免油炸、炙烤等烹调方式,避免加入过量调料。
6、戒烟戒酒。
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进行运动,有助于调理脏腑功能。但应避免运动过量或过于剧烈。
1、对于出现胸闷、气短,和(或)腹胀、纳呆、腹泻,以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等宗气不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从而使用恰当的药物。
2、人们不宜自我诊断或自行用药,以免因辨证不当或治疗不当而造成病情延误或增加用药风险。
人们应主动调节情绪,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急躁易怒、精神紧张、过度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
其他
[1] 曹洪欣,潘桂娟.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12:86.
[2]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