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在中医理论中,五色与五脏相对应,反映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同时,五色也是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方、五时、五气等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系统。
名称
英文名称
应用学科
出处
概述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在中医理论中,五色与五脏相对应,反映了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状况。同时,五色也是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方、五时、五气等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系统。
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在中医理论中,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基于五行学说来建立的,每种颜色对应一个特定的脏腑器官。
1、青色对应木行,与肝脏相联系。
2、赤色对应火行,与心脏相联系。
3、黄色对应土行,与脾脏相联系。
4、白色对应金行,与肺脏相联系。
5、黑色对应水行,与肾脏相联系。
根据患者面部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
1、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2、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
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心色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相应的食物有山碴(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脾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相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香蕉、蛋黄等。肺色是白色,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相应的食物有白果、豆腐、萝卜、百合、牛奶等。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作用,相应食物有黑米、黑豆、黑芝麻等。
其他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李灿东.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严世芸,李其忠.新编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李丽娜.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