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张宝藏,古代医家名。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宗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全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伯高,古代医家名。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少师,古代医家名。少师,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
昝殷,古代医家名。四川成都人,唐代名医,著名妇产科学家,擅长妇产科和药物学。他精通医理,将数十年治疗妇产科常见病证的临床经验,仿孙思邈《千金方》体裁,撰著成书,名《经效产宝》。《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妇产科专著,对后世医家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献学和临床学价值。他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褚澄,字彦道,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于南齐建元(479—480年)中为吴郡太守,后官至左中尚书。据《南齐书,褚澄传》载,褚澄医术高明。
方有执,字中行,别号九龙山人,明代歙县人(即今安徽歙县)。生于明代嘉靖二年(1523),卒年不详,他的妻儿共7人皆因伤寒而死。他本人也以大病幸愈而复生,因而发愤钻研《伤寒论》。“笃志专此,锐力愤敏,涉苦万端”,方有执认为王叔和、成无己整理的的《伤寒论》,有较多窜乱之处,对后世医家学习《伤寒论》造成误导,首次提出《伤寒论》错简之说,故自明万历十年,着手写《伤寒论条辨》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并予……
韩保升,古代医家名。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年),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进行参校、增补、注释、修订工作,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王惟一(987-1067),古代医家名。名王惟德,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