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丰隆,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主治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下肢痿痹、腹胀、便秘。直刺1-1.5寸。
中都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为足厥阴肝经之郄穴。其在人体的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该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血、调和肝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等病证。
三阴交,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趾长屈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主治肠鸣、腹胀、腹泻、遗精、阳痿、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直刺1-1.5寸。
膻中,经穴名。出自《难经·三十一难》。别名元儿、上气海、胸堂、亶中。属任脉。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平刺0.3-0.5寸。
关元,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在腹白线上,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2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小肠。主治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五淋、尿血、尿闭、尿频、遗精、阳痿、早泄、白浊、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
涌泉,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地冲、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为急救穴之一。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
公孙,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在(⻊母)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心烦、失眠、狂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直刺0.6-1.2寸。
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为肝之募穴。其位于前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该穴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理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胁胀痛、呕吐、呃逆、郁病等病证。
十三鬼穴,组合穴名。由人中(鬼宫)、少商(鬼侯)、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会阴女玉门(鬼藏)、曲池(鬼腿)、海泉(鬼封)十三穴组成。人中位于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承浆位于颏唇沟的中点。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位于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少商位于拇指桡侧……
天枢,经穴名。出自《灵枢·骨度》。别名长溪、长谷、补元。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直刺1-1.5寸。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