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常见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可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消化系统副作用、神经系统副作用、内分泌系统副作用、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 1、心血管系统副作用: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导致心率显著变慢。 2、消化系统副作用: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3、神经系统副作用: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 4、内分泌系统副作用:例如服用胺碘酮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5、肝功能异常:许多抗心律失常的西药是通过肝脏或肾脏代谢的,
心动过缓患者日常应该注意的事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及时就医、生活方式的调整、制定健康饮食计划、避免不良习惯以及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1、及时就医:当有心动过缓的迹象时,首先应去医院进行检查,明确心动过缓的轻重程度、原因,并了解是否需要起搏器植入。 2、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没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日常无需过度关注,但应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患者平时进行适量的锻炼,但对于老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3、制定健康饮食计划:保证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谷物、鱼和健康的脂肪,确保饮食均衡。 4、避免不良习惯:患者应注意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
心悸有什么危害 - 权威视频
心悸有什么危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心悸分为生理性心悸和病理性心悸两种类型。如果是跑步、激动等引起的生理性心悸通常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如果是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病理性心悸,可能会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血压、心脏供血以及心功能受影响。如果心房颤动引起血栓栓塞,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一旦出现心悸症状,既不能轻视也不能过度焦虑,应尽快前往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心悸的性质,并可能推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如何治疗房颤 - 权威视频
中医治疗房颤的方法比较多,包括中草药、中成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1、中草药: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根据不同证型而使用不同的方药。例如心气不足者,可用五味子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心脾两虚者,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心虚胆怯者,可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心血瘀阻者,可用桃仁红花煎、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水气凌心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痰火扰心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者,可用导痰汤加减治疗等。 2、中成药:临床常用中成药包括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益心舒胶囊等。通常需要在专业
心绞痛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起居调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 1、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容易诱发心绞痛发作,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于激动或愤怒等。 2、做好起居调护: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对于促进恢复、减少疾病发作有积极的意义。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限制高盐、高脂、高糖等食物的摄入;宜细嚼慢咽,进食不应过快、过饱;彻底戒烟,并避免二手烟环境,严格控制酒精的摄入。
早搏需要治疗吗 - 权威视频
不是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疗。 早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患者和90%的健康人群均可出现早搏。大多数患者的早搏都是偶尔出现或者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会对心脏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注意休息、调整心态、戒烟限酒等即可。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以及感觉心脏漏跳的心跳停搏感等症状。频发的早搏可因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并由此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等供血不足的表现。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及时就医诊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术等。常用药物有胺碘酮、利多卡因、苯妥英钠、卡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该到消化内科就诊,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因症状不同可能挂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或精神心理科。 1、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可能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裂孔疝、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胃动力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患者应及时在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食管钡剂造影、胃镜等检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心血管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由于反流物刺激局部,可出现胸骨后疼痛的症状,可能会前往心血管内科排查一下心脏方面的问题,例如心绞痛等。 3、呼吸内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由于反
心绞痛频繁发作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有三种类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且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病症,存在随时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如果心绞痛频繁发作,则应警惕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患者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住院,并应该立即开始抗心肌缺血的治疗。如果在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后,症状的控制仍然不满意,如心电图上显示ST段持续性压低或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增高,患者则应在48小时内尽早接
判断是否为心力衰竭需要综合评估多个因素。首先,患者应具备基础心脏病史。其次,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以获取心力衰竭的直接证据。另外,利钠肽等血清学检查也可提供辅助诊断指标。同时,需要评估病情的轻重和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 此外,射血分数(EF值)是评估心力衰竭严重性的另一个关键指标。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射血分数不仅可以用来诊断心力衰竭,还可以用来判断其严重性。值得注意的是,射血分数正常(通常是50%以上)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心衰;反之,低于50%通常意味着更严重的心力衰竭。 综合以上各个因素,医生能够对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做出更准
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多维度和全方位的,涵盖了西医和中医的多种方法。 一、西医治疗方案。 从西医治疗角度分析,应根据心衰患者的原发病和合并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以及胺碘酮等。 1、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慌和心跳加速的症状。 2、胺碘酮:适用于逆转室速和房颤等心律失常症状,而且对缺血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