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间质瘤
- 权威视频
胃肠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属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呈CD117和(或)DOG-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其生物学行为处于良恶性之间,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多表现为良性;肿瘤比较大或有恶性潜能时,多表现为恶性。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胃肠间质瘤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患者有其他类型的基因检测分子改变,包括SDHB(琥珀酸脱氢酶B)、BRAF、K-ras等基因突变。
胃肠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左右,近年随着病理检测的发展,检出率越来越高,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大多见
什么是小胃肠间质瘤
- 权威视频
小胃肠间质瘤是指直径小于两公分的胃肠间质瘤,其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或惰性,即生长缓慢或不生长,但少数也可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本病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结肠和直肠,肿瘤的起源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差异。
1、具有高危因素的胃小间质瘤,如影像学检查提示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等,均应采取腹腔镜切除的方法,将肿瘤完整切除。
2、对于非胃部位的小间质瘤,因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故建议积极切除。但在完整切除瘤体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脏器功能,比如保留肛门功能、避免损伤十二指肠乳头等。
小胃肠间质瘤手术的治疗原则
- 权威视频
小胃肠间质瘤的手术原则与肿瘤起源有关。
1、具有高危因素的胃小间质瘤,比如影像学检查(超声、胃镜、CT)提示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等,均应采取腹腔镜切除的方法,将肿瘤完整切除。
2、对于非胃部位的小间质瘤,因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故建议积极切除。但在完整切除瘤体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脏器功能,比如保留肛门功能、避免损伤十二指肠乳头等。
胃肠间质瘤是癌症吗
- 权威视频
部分胃肠间质肿瘤是癌症。
胃肠间质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处于良恶性之间,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多表现为良性;肿瘤比较大或有恶性潜能时,多表现为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DOG-1通常是阳性的。
胃肠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左右,近年随着病理检测的发展,检出率越来越高,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 权威视频
胃间质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关。
1、在肿瘤比较小的时候,通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往往是在体检或做胃镜时,偶然发现。
2、肿瘤体积较大时,可有占位效应和出血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触及腹部包块,甚至有呕血表现,体检时常有贫血征象。
3、临床表现还与间质瘤的部位有关,若肿瘤位于贲门部,患者可有嗳气、进食哽噎感等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高吗
- 权威视频
胃肠间质瘤大概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病理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检出率越来越高,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女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胃肠间质瘤大多数发生于胃,约占50%~70%;其次是小肠,约为20%~30%;结直肠的间质瘤约占10%~20%;食道的间质瘤约为6%以下;对于其他部位的间质瘤,比如系膜、网膜、腹膜后的,则非常少见。
对于有高危复发风险的间质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倾向于恶性,可通过血行转移,转移至肝脏;或在肿瘤破裂后,发生腹腔内种植转移,种植到腹腔、腹膜、系膜表面。
什么是残胃癌
- 权威视频
残胃癌是指胃切除手术后,残留胃出现的新发癌。大多发生于胃手术10年以后,发生概率约为1%左右。残胃癌发生的原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术后胃的内环境改变、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有关。
在胃切除之后,尤其是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后,没有幽门的保护,可造成十二指肠液反流、胆汁反流。同时由于切除了一部分胃,造成胃酸缺乏,使胃处于低酸的状态,有助于胃内细菌的繁殖,产生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导致残胃癌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消化液的长期刺激,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加重胃炎,还可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造成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并最终导致残胃癌。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引起胃癌吗
- 权威视频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一定会引起胃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大约30%可进展为慢性胃炎,约10%~20%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少数可发展成胃癌或MALT淋巴瘤。
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肥胖症、高盐饮食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与未感染者相比,增加了一倍左右。一般在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对较高,约为50%~80%;而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相对较好,感染率较低,约为25%~50%。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国家之一,感染率高达50%。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吗
- 权威视频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中国比较高。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国家,感染率高达50%。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对较高,约为50%~80%;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相对较好,感染率较低,约为25%~50%。
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肥胖症、高盐饮食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最重要的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与未感染者相比增加了一倍左右。同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大约30%可进展为慢性胃炎;约10%~20%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少数可发展成胃癌或MALT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哪些症状
- 权威视频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特点如下:
1、大多患者在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急性胃炎表现。
2、患者还可出现上腹隐痛不适、饱胀感、反酸、喛气、晨起恶心等慢性胃炎表现。
3、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逐渐演变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还可出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发展成胃癌,可能出现上腹持续胀满不适、疼痛、体重减轻等表现。
所以,一旦出现相关表现,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