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激素脸好治吗 - 权威视频
激素脸的治疗难度比较大。 1、激素脸是因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后,面部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功能受到抑制,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形成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本病是一个渐进性、持续加重的过程,故在治疗时,不仅要停用激素,而且还需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但皮肤屏障一旦受损,不易修复,故治疗一般较困难。 2、由于面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外界环境、饮食或精神因素等影响,引起疾病的再次发作,所以治疗过程比较困难,所需时间较长。因而,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胆碱能性荨麻疹可以自愈,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以后,症状会明显的减轻甚至消失。胆碱能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增高,或者物质代谢增快,使身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加,皮温增高以后,引起神经胆碱冲动,从而释放乙酰胆碱,造成肥大细胞膜改变,导致某些活性物质透过肥大细胞膜释放,从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分泌和体内的基础代谢趋于稳定,胆碱能性荨麻疹的症状会逐渐改善或消失,达到自愈的效果。
金属过敏的症状如下: 在与金属接触的部位,出现与金属范围大小一致的红斑、丘疹、脱屑、瘙痒等一系列皮肤表现。 部分患者起病较急,红斑、瘙痒等症状可能较明显,且伴有渗出性或急性湿疹样改变。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是慢性、反复性的病变过程,其皮损的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改变,患者的红斑、瘙痒等症状并不明显,一般仅出现轻度瘙痒。
什么叫慢性荨麻疹 - 权威视频
慢性荨麻疹是指持续或间歇性发作时间超过6周的荨麻疹,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俗称风疙瘩,主要是由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导致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进而引起的局限性、水肿性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皮损特点为高出皮面的、风团样皮疹或红斑,可成批、反复发作。 慢性荨麻疹属于荨麻疹的一种,其原因非常复杂,治疗难度也较大,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快就医诊治。
过敏性体质会遗传。 过敏性体质是指患者可能较容易对某些东西发生过敏反应。过敏性体质的形成过程主要受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1、如果一级亲属中(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等)有一人患过敏性疾病,则该检查者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概率能达到30%~40%。 2、如果双亲均患有过敏性疾病,则其子代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概率能达到60%~70%。 所以,如果怀疑是否存在过敏性体质,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检查,以防出现不良后果。
神经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两方面。 1、神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以神经精神因素为主导,以摩擦、搔抓为诱因;过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过敏体质,对外界的过敏物质产生异常的过敏反应,患者往往伴随着家族过敏史,或者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器官的过敏史。 2、神经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容易摩擦及手能够搔抓的部位,最典型的皮疹是苔藓样变,即中间丘疹稍大,周围散在小的扁平样丘疹,界限比较清楚,多为单发丘疹,局限在某一部位,少数为对称发作或全身散发,经常伴有阵发性剧烈瘙痒;过敏性皮炎多为对称性发作,皮疹可以表现为丘疹、水疱、脓疱、结节、渗出等,呈多形性
使用红霉素可能会出现过敏。临床上的多种抗菌素都存在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其中红霉素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抗菌素之一。 如果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皮疹、瘙痒、消化道症状、胸闷、憋气、血压下降、一过性意识丧失、黑矇等症状,需注意排查是否出现红霉素过敏反应。如果明确为过敏反应,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以防出现不良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抗菌素发生过敏反应的频率、轻重有所不同。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引起过敏反应的频率较高、程度较重。所以,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合适的抗菌素治疗。
染发剂过敏的症状通常持续较长时间,只要过敏原依然存在于机体,过敏症状就可能一直持续存在。染发剂过敏主要是机体接触染发剂中的苯二胺后,发生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都是在染发2~3天后才开始发病。患者的头皮可能先出现红斑,严重时可能有明显的渗出。 由于染发剂一般很难去除,所以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将染色的头发剪掉,甚至剃掉,以去除过敏原。此外,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清洗,减少染发剂的量和浓度,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的区别: 1、发病部位:鼻炎发生于鼻腔黏膜;鼻窦炎发生于鼻窦黏膜。 2、鼻涕性状:鼻炎为清水样鼻涕;鼻窦炎多为脓涕。 3、症状表现:鼻炎可出现打喷嚏、鼻塞、鼻痒、流涕等;鼻窦炎鼻塞症状较明显,患者还常出现头痛、鼻窦区压痛等表现。 鼻窦炎是过敏性鼻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如鼻炎病情控制不佳,容易伴发鼻窦炎。建议患者及时去耳鼻喉科就医诊治,以缓解不适症状,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如果是真正对罗红霉素药物成分过敏,一般是不能自愈的。 个别患者可能之前应用罗红霉素时产生过敏反应,一段时间后应用罗红霉素却无任何过敏反应。此类情况在临床上难以判定是否完全自愈,即罗红霉素过敏的自愈可能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并非真正对罗红霉素过敏,而是对药物内的辅料过敏。当药物内的辅料发生更换后,则可能不会发生过敏症状。 所以,建议对罗红霉素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尽可能避免的应用罗红霉素,以有效规避过敏发生的风险。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服务协议
联系电话:010-64801616|联系邮箱:office@dayi.org.cn Copyright © www.dayi.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